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也就是刘邦长大后担任了泗水的亭长。对于亭长是什么样的官员,司马迁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还好的是《汉书》和《后汉书》对亭长有一些简单的论述。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云梦秦简也记载了许多关于亭长的职务。这给我们对亭长这个职务有了更多了解。
一,亭是秦代地方军事系统的一部分
朱绍侯在《汉代乡、亭制度浅论》中认为亭是“都尉、县尉的派出机构”。都尉也就是郡尉,是县尉的上级机构,而郡尉又隶属于太尉管辖。在秦朝,太尉、郡尉、县尉是属于垂直的军事管辖系统。太尉是中央最高的军事长官,而郡尉和县尉则是地方长官。亭则是地方的基层组织。
亭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缉拿盗贼,维护道路交通治安,《续汉书·百官志》记载为“以禁盗贼”、“ 主求捕盗贼”。而亭的长官叫做亭长,也成为校长,云梦秦简有云“某亭校长甲,求盗才”。亭长由于也是属于军事机构的人员,因此平时也必须参与军事训练。《汉官仪》说:“亭长课徼巡。尉、游微、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载循、刀剑、甲铠、鼓。吏赤帻行滕带剑佩刀持循被甲,设矛载习射”。刘邦作为亭长,应当比较熟悉兵器,经过较为严格的军事训练,因此在秦末农民起义时,刘邦能够凭借一定的军事人员控制沛县。亭除了亭长之外,还有其他的属官。如亭侯、亭父、求盗。其中求盗专门负责抓捕盗贼,“掌逐捕盗贼”。
秦汉时期,无论是乡间还是城市都有亭的设置。《续汉书·百官志》记载东汉的洛阳有二十四条街道,每条街道设置一个亭,有十二个城门,每个城门设一个亭。在郡县的衙门也设置有亭长,“郡……正门有亭长”。在乡村,亭的设置是十里一亭,也就是每个十里就有一个亭,主要设置在道路上。从城市和乡村的设置来看,亭的设置和交通是紧密相连的。从军事、治安和交通的角度来说,亭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和交警队。
二,亭也是秦汉邮驿体系的组成部分
正因为亭设置在道路上,因此亭不仅和治安、交通有着很大的联系,还和信息的传递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秦汉时期,道路就是传递军事信息、公文、诏令的通道,因此作为军事机构的亭也负责这种信息的传递。秦汉时期,十里一亭,五里一邮,便形成了从京城到达地方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邮驿体系。
亭一般设有驿站、旅馆等服务机构。驿站有马匹,以供公差人员使用,而旅馆以供传递文书的人员以及劳役人员,远游之人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当然这里的驿站和旅馆都是国家开办的,主要是为公职人员服务。《风俗通》云:“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管”。因此,民间也会将亭叫做驿站或者传舍。如在始皇陵西侧,曾出土一片瓦当,上面写有“平阳驿”。亭的属官中,亭父是具体负责驿站和旅馆事务的,亭父“掌开闭扫除”。
国家发配的徭役人员、刑徒也需要由亭长负责接待或者押送。《史记》中记载刘邦当亭长的时候,给沛县押送刑徒到到骊山,结果路途中这些人都跑的差不多了,刘邦因此获罪,隐于芒砀山泽巖石之间。
亭于亭之间还有邮。亭设置有驿站和旅舍,而邮则没有。邮主要是供行人休息,也负责传递文书。秦朝时期,文书分为了急行文书和普通文书两种,军事情报、诏令等属于急行文书,必须立即传达,而普通文书也必须当日送出。不同的文书用不同的书法书写。当时的快递员叫做“步传”,他们体格强壮,行止轻捷。
从以上的信息来看,刘邦又相当于现在的邮政局的局长。
三,亭是古代离别故事发生的地方
李叔同的《离别》写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如果不理解亭的含义,就会认为这里的亭是亭子。知道了这里的亭在秦汉时代的设置以后,我们就知道了这里的亭是一个交通站,行人从这里出发,徭役也从这里开始。而亭也提供住宿和餐饮。因此亭也成为了古代人们送别和迎接行人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诗词都用长亭或者短亭(邮)来抒发自己的离别之情。李白的《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的《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西厢记》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十里长亭,安排下筳席”。对于古代的行人来说,亭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生离死别的符号。
当然,亭也是古代人会面的地方。《史记》中就记载了刘邦曾和郦食其见面,便是在“高阳传舍”。东晋的书法家王羲之和好友曾在兰亭进行了“流觞曲水”的宴会,并写下了《兰亭集序》。古代的的亭有住宿和餐饮,在这里会面,当然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
综上述所,亭在秦汉时代是基层和军事组织,负责地方的治安,押送刑徒。同时亭也是交通和邮驿体系的一部分,负责文公的传送,交通的管理。由于亭的职能和长途跋涉相联系,因而亭就设置有驿站、旅舍,给行人、公职人员提供交通工具(马匹)、住宿和餐饮。亭的职能和离别相联系,长期以来就演变成为了人们送别的地方,成为一个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