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神”是一个界定较为模糊,却偏重于贬抑的皇帝庙号。《逸周书·谥法解》说:“民无能名曰神。”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这个皇帝,老百姓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如果说他好,又确实够不着,如果说他坏,又没到那种要批评到咒骂的程度。可见,这是一个表面上无可奈何、但骨子里却含着贬损之意的庙号。
比如说宋神宗赵顼和明神宗朱翊钧,庙号均是神,从明神宗来说,这自然不是个好庙号,延伸到宋神宗方面,自然也含有贬损,王夫之就曾说:“宋政之乱,自神宗始”,正是这种态度的反映。那么,宋神宗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其实,“神”是一种千年的误解,依在下之见,宋神宗堪称宋朝历史上最有魄力、最有远见的皇帝,以“神”贬损他,殊为不妥。
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病死,其子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年仅十岁,由其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宣仁太后掌权后,重任司马光、文彦博等,把那些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尽废新法,这就是“元祐更化”。可以说,“元祐更化”否定了新法,也就否定了宋神宗,给他一个“神”的庙号,含义深刻。王夫之所谓:“宋政之乱,自神宗始”,实际上是把北宋灭亡的帐,算在了宋神宗的头上。
从宋神宗的作为来看,给他一个“神”一样的庙号,确实对不住他。宋神宗为什么要启动“熙宁变法”呢?北宋至宋神宗时期,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虽然有过一度繁荣,但由于朝廷机构臃肿,人满为患,北方辽国、西北夏国不断骚扰,军费开支陡增,加上花钱买和平,每年要向辽、西夏支付高额的赔款,导致国家财政空虚,人民生活困苦,许多走投无路的百姓甚至揭竿而起。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之下,年轻的宋神宗为了摆脱困局,起用王安石,推行了“熙宁变法”。
变法启动后,宋神宗授王安石以大权,凡与改革有关的政策研究、机构调整、法令推行等,皆由王安石全权负责,甚至人事任命这样的大事,也由他根据改革需要便宜施行。王安石忧心于大宋王朝的经济衰落、士气萎靡、军备薄弱,他以超常的勇气和胆识宣传改革,以矫枉过正的态度推行改革,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力促改革,他甚至发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语,真是石破天惊,这种态度在以祖先崇拜和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无异于离经叛道。所以,“熙宁变法”一经铺开,就立刻激起众多士大夫的反对。从此,朝廷上下风谲云诡,党争骤起,直到北宋灭亡前,这种斗争也未消停。
虽然对变法有争议,但通过推行“熙宁变法”,北宋“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名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实,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20年财政支出,积贫局面有所改变。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还抑制了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打击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尤其通过“强兵之法”的推行,使积弱局面得以缓解。
经过改革我们可以感觉到,宋神宗是宋朝历史上最有魄力和最有远见的皇帝,也是最有落实力的皇帝,而且,一旦作出决定,就一往无前,百折不回。比如,宋神宗尽管在旧派势力的狂轰乱炸下,两次不得不罢免王安石的宰相职务,但是他直到去世前,都一直在推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神宗在用人上的一惯性,和对政策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