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说到他的豪放词,那么一定就不能不提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这是他最神乎其技的一首词,即使再过千年,也无人能超越。
全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一作: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一作: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他被贬黄州后所写,当时的他已47岁,大半生已过,却谪居异地,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
他四处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的苦闷,正巧一日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想起当年三国的周瑜曾在此地大破曹军,一时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词。
这应该是他最难超越的一首词,境界之宏大,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实写赤壁的诗词,并不少,例如李白的“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但是却都不及苏轼的这首,语意高妙,堪称千古绝唱。
词的上半阙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写起,开篇场面就如此宏大,令人折服。
望着那波涛滚滚的大江,词人逸兴遄飞,想到了那几千年来的风流人物,都如被浪涛冲洗过一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怀古诗词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如何不着痕迹地将古今串联起来,这需要技巧。
词人用“浪淘尽”三字,便将眼前之景与历史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十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这几句,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汹涌奔腾的大江,更让人体会到词人那种因凭吊胜地缅怀故人而产生的澎湃心情。
后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想来也是脱胎于此。
接着的三句,词人所缅怀的主人公周瑜便登场了。
他将目光转向了西边的营垒,传说那便是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
其实赤壁古战场到底在哪里,一直是有争议的,但是这里词人并不在意,因为他又不是考古,他只是以此来抒发寄托他的情感罢了。
他眼中的赤壁是怎样的呢?
陡峭的石壁直插云霄,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就像那千万堆的皑皑白雪,绚烂夺目。
这里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也有版本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其实我一直觉得“崩云”和“裂岸”更有气势,但不知为何流传更广的反而是前一个版本,也是令人不解。
望着这样壮阔的景象,词人的心中怎能不激动,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不仅写出了他对祖国山河的强烈热爱之情,也道出了他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无限仰慕。
而这句也算是承上启下,接着的下半阙主要写的就是他所敬仰的风云人物——周瑜。
很多人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觉得周瑜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但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周瑜有勇有谋,是个真真正正的风流英雄。
他在24岁便被孙策授予“中郎将”之职,与他一起征战四方。
而他所指挥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虽说有天时“东风”这一助力,但行军打仗向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若没有周瑜的精心筹谋,纵有“天时地利”也无济于事。
苏轼显然是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在下阙中极力赞扬周瑜。
他想到了当年的周瑜是何等的春风得意,尤其是在他迎娶大美女小乔时,雄姿英发,神采照人。
可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公子,却能在谈笑间,便将敌人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怎不令人敬佩?
再联想到如今自己,鬓发斑白,一事无成,心中不免有些抑郁。
周瑜的身上有两点最令词人羡慕的:一是他的年少,二是他的功业。
周瑜大败曹操那年也不过是34岁,可是词人如今47岁了,却谪居黄州,这一比较,一种“时不我待”的伤感就油然而生了。
但是苏轼毕竟是豁达的,于是最后他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
即使当年的周瑜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最后不也是尘归尘,土归土吗?
人生就像一场大梦,既然如此,还不如给陪着江山的明月痛饮共醉好了。
全词大开大合,既有对江山美景的描绘,又有对古人的追念向往,写景、怀古、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境界之宏大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样神乎其技的一首词,恐怕再过千年也是无人能超越吧。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