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作为两宋十九位帝王中名声最好的一位,宋仁宗以其宽厚仁慈的品行赢得了后世的赞誉。
只是造化弄人,这位驾崩后连乞丐都要痛哭的好皇帝,生前却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行刺。
更可怕的是,这桩行刺案牵涉人员甚多,甚至连皇后也难以幸免。
其原因也众说纷纭,或为后宫争宠,或为朝臣弄权,一番彻查之后却不了了之。
扑朔迷离的案情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玄机?
01
寝宫遇险
公元1048年正月十八深夜,汴京城正值严寒。
早早在坤宁宫歇息的宋仁宗赵祯,突然被一阵惨叫声惊醒。
他正欲起身看个分明,却被身边的曹皇后拦住,左右侍奉的宫人都显得神色慌张,宋仁宗便问发生了什么事?
曹皇后回复说现在有一伙贼人正在后宫内行凶,一时半会儿还没找到皇上的寝宫,请皇上无需惊慌,她已经命人召禁军统领王守忠领兵救驾了。
这曹皇后到底是什么身份?
为何遇到这等凶险居然如此镇定?原来她出身将门世家,她的伯父曹璨官至河阳节度使,祖父曹彬追随宋太祖赵匡胤南征北战,是大宋开国的头号功臣。所谓将门无虎女,祖辈临危不乱的基因已经融入到这位皇后的血液里,尽管后宫乱成一团,她却依然冷静自若。
眼见形势危急!曹皇后当即命令众人:“天色已晚,现在谁敢出门杀敌,我就剪掉他的一缕头发,天亮之后,凡是头发被剪者,皇上会以护驾之功行赏!”,宋仁宗平日待人宽厚,这些宫人们很少受他责骂,再加上这番激励,众人便纷纷踊跃参与,决心誓死保护皇上。
待到众人开门迎敌时,才发现行刺者只有四个人,而且彼此都还认识。这四人是皇上的贴身侍卫--颜秀、郭逵、王胜、孙利。
刺客虽然人少,但手持利刃身手了得,这伙宫人只能将其团团围住,就在僵持时,一个人的到来,迅速扭转了危机。
02
杀人灭口
来者正是宋仁宗的宠妃张美人,曹皇后虽然母仪天下,奈何相貌平庸,远不及张美人容貌秀丽深得宋仁宗宠爱。
在这紧急关头,张美人不顾安危,领着禁卫军前来救驾,不禁让宋仁宗惊喜交加。
大批禁卫军到场后,统领王守中命令对刺客形成合围。
然而,混战之中有不少宫人都被裹挟得难以脱身,若是刺客困兽犹斗难免伤及无辜。
就在这时,一位堪称大内狙击手的侍卫王中,迅速弯弓搭箭,将颜秀、郭逵、孙利当场射杀,剩下的王胜见形势不妙,便翻墙逃跑了。
禁军搜查了一夜也没有找到王胜,宋仁宗召来负责安保工作的副都知杨怀敏,命他一定要生擒刺客王胜,再审讯查出幕后主使。
杨怀敏随即令全城戒严,又召集禁军进行地毯式搜索,接连两天都没有发现刺客的踪迹。
就在第三天,有人在北面城楼里发现了奄奄一息的王胜,眼见凶犯落网,众人都以为终于可以交差时,却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
杨怀敏见到王胜后,不由分说一挥手,身边的亲信立即抽刀上前将王胜砍成肉泥,这桩行刺案最后的线索也就此中断了。
自古以来弑君都是大罪,如果这四个人是出于私愤行刺,如今他们已死,只要株连家人就能结案,但这四人都是基层侍卫,能与皇上结下什么私怨呢?
如果说他们是受人指使,那幕后黑手又是何人?
再有就是,宋仁宗已经诏令生擒凶手,杨怀敏为何还要将王胜乱刀砍死?
03
朝堂互掐
这桩案子很快在朝堂上引起了争论,针对此案的处理意见,朝臣们分为两派。
一派以副宰相参知丁度为首,他认为:皇上乃九五之尊,其个人安危关系天下,如今有人敢贸然行刺,必须要查清幕后主使,所以这桩案子应该交给御史台处理,将其当做重案彻查到底。
另一派以枢密使夏竦为首,在这一派看来皇上遇险实属偶然,如果大张旗鼓的调查,难免会引起民间对宫廷的无端揣测,因此建议由御史和皇上委派的宦官秘密调查。
两派为此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这些人都是经过科举选拔的精英,口才自然了得,双方争论了一上午的时间,也分不出个胜负,最后只得交由宋仁宗定夺。
宋仁宗生性仁厚,他认为夏竦所言很有道理,这四位刺客都是自己身边的侍卫,如果宣扬出去,百姓会对后宫产生诸多臆想,而且一旦声势浩大,宫内负责安保的这些侍卫也可能面临审讯,若是这些人惶恐不安,可能会再度引发治安问题。
于是,宋仁宗命御史宋禧负责调查此案。
只是四名刺客都已经死了,这案子没有了头绪,宋禧又怎样才能找到幕后主使呢?
04
扑朔迷离
刺客虽然死了,但他们隶属的组织--皇城司还在。
而这皇城司是负责皇城守卫的机构,宋禧首先将目标锁定在皇城司的领导--建宁军留后杨景宗身上。
被怀疑的杨景宗辩解道:“虽然他是皇城司的一把手,但负责守卫工作的却另有其人。
宋代皇城守卫实行双岗制,当夜宫内的守卫由入内副都知杨怀敏、邓保吉两人共同负责,他们手下出现了刺客,肯定难辞其咎。”。
眼见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真凶,御史们也无法定罪,只得上书请求处罚杨景宗、邓保吉、杨怀敏等五人。
宋仁宗此时再次展现了他宽厚的本性,他认为这五人常年负责皇城的安保,一直没有出现纰漏,仅因为几个刺客出自皇城司就迁罪于他们,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于是下诏予以赦免。
风风火火地查了这么长时间,居然被皇上敷衍了事,这下御史台的人不干了,他们召集了一众朝臣要求严惩杨景宗等五人,而且给出的理由很有杀伤力:这五个人担负着保护皇上安全的重任,手下人却在皇宫内肆意行凶,事前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这岂不是失察之罪?
还有四名刺客当场死了三人,剩下的王胜逃逸后,皇上明明已经下旨要留活口审出幕后主使,负责抓捕的杨怀敏为何找到王胜后将他杀死?
这是不是杀人灭口?
杨怀敏到底想隐藏什么?
如果皇上连这样的渎职都能容忍,国家法度何在?
如此一番诘问,宋仁宗无话可说了,只得下旨除了杨怀敏,其余四人全部贬谪到地方。
这杨怀敏是什么来历?
为什么宋仁宗要对他网开一面?
这就需要从宋仁宗的身世说起,原来宋仁宗的生母是李宸妃,真宗朝的刘太后膝下无子,将宋仁宗抱养到自己宫中视作亲生,这一段历史还被后人演绎成《狸猫换太子》的戏文。
宋仁宗小时候一直被刘太后身边的一位心腹宦官照顾,这位宦官便是杨怀敏,这段关系一直保持到刘太后驾崩,因此两人关系很是亲密。
再加上杨怀敏后来又长期侍奉宋仁宗最宠爱的妃子张美人,当天晚上也是杨怀敏第一个发现刺客的,他能马上想到传禁军救驾,处置也算妥当,所以宋仁宗建议从轻处理杨怀敏。
御史们据理力争,在他们的坚持下,杨怀敏被降级后逐出京城,到安阳滑县一带就职了。
事情到了这儿,真相还是没能大白于天下。
接下来,御史们还是提出了那个问题:幕后主使到底是谁?
05
节外生枝
幕后主使还没查出来,宋仁宗却惹上了麻烦。
前面说过,宋仁宗对张美人非常宠幸。
一天他与枢密使夏竦等人聊天时,说起张美人以柔弱之躯领军救驾的事,动情处宋仁宗还流下了热泪,引得众人也陪同着热泪盈眶。
就在这时,夏竦不失时机的提出:“张美人忠心可鉴,皇上应该将她的待遇提升到和曹皇后一样!”
此言深合圣意,众人都没有反对。
倒是翰林学士张方平提出质疑:“国有国法,后宫也不应该逾越礼制,汉代的冯婕妤曾经替汉元帝挡过黑熊,也没有见汉元帝将她的地位提升到和皇后一个等级!”
封赏张美人的事情还没有定论,这时又一个劲爆的消息传来!有人上表称:刺客是受人指使的,而这主使人不是旁人,正是当朝母仪天下的曹皇后!
奏折言之凿凿,看上去也确实有几分道理:“即便曹皇后出身将门,但毕竟是久居深宫的妇道人家,在处理刺客时她的表现冷静得不合常理。
她不让皇上出门,又激励宫人抵抗,还派人召集禁军护驾,如果不是事先得知,她怎么可能做到这样的泰然自若呢?”
曹皇后本就不得宋仁宗恩宠,面对这样的责难,她既不回应也不辩解。倒是宋仁宗觉得曹皇后很可疑,准备派人调查。
这一行径随后被御史们阻止,同时御史又上奏了另一封奏折:“这是有人蓄意诬陷曹皇后,让皇上废黜皇后,便于某人取而代之,皇上,您可不能令奸佞得逞啊!”
想取代皇后的某人是谁?
这封奏折矛头直指张美人。
虽然没有明说,但经过御史们的一番推测,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幕后主使就是张美人!
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深受恩宠的张美人一心要取代曹皇后的位置,可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梦想呢?
张美人便想到了身边侍奉的杨怀敏,因为杨怀敏与皇上感情深厚,本人又负责皇宫守卫。
如果他派出自己的心腹先制造混乱,再让张美人恰到时机的出现,随后禁军将刺客杀死,如此一来,张美人便立下了头功,自然就可以得到封赏。
整个计划天衣无缝,堪称完美的宫斗剧本。
而且有了这样的推测,杨怀敏杀人灭口也就能够解释得通。
此外,枢密使夏竦也难逃干系,为什么夏竦会提议秘密调查?
为什么第一个提出来要将张美人的待遇提升到和曹皇后一个等级?最大的可能是,夏竦与杨怀敏、张美人事先都已经密切配合,这才引出了这样一桩惊天大案!
案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人被牵涉到这桩案子里。
最后宋仁宗被扰得心烦意乱,只得听任御史的建议,将枢密使夏竦贬谪洛阳任地方官,此事就此作罢。
这桩令人眼花缭乱的刺杀案,直到最后都没能真相大白。
不管张美人是否真的参与了这桩案子,但一直到死,她都没能荣登皇后的宝座。
公元1054年,年仅30岁的张美人暴毙,宋仁宗为此哀痛不已,罢朝数日后决定以皇后之礼为其发丧,并将她册封为温成皇后,而这个时候,他的曹皇后还健在。
有些真相,从来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显现,因为秘密,都已经埋在当事人的心里。
参考资料:《宋史.本记》《宋史.后妃传》《归田录》《续资治通鉴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