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在中国历史上,宋神宗并不算一个才能特别突出的皇帝,文治武功甚至有点拿不出手。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奋发有为、关心民生疾苦、爱惜人才的好皇帝。
即位之初,宋神宗就励精图治,一心想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为此他孤注一掷的相信王安石,不惜将保守派全部赶出权力中枢,其中包括苏轼。
早在藩王时期,宋神宗就对苏轼的文章爱不释手,继位后立即想要予以重任。可惜的是,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宋神宗屡次想要调和二人的矛盾,都以失败告终。
为了变法大计,宋神宗将苏轼外放为地方太守,但在内心深处,他随时等待苏轼的回心转意。变法派对此洞若观火,决心将苏轼赶尽杀绝,于是炮制出了一个乌台诗案。
在变法派的裹挟下,宋神宗差一点就杀了苏轼。但由于曹太后、王安石等人的营救和劝说,苏轼最终逃过了这场灾难。
出狱之前,苏轼还遭遇了一桩怪事。一天晚上,他在囚室中正准备睡觉,忽然进来一个人,什么话也没说,往地上扔了个小箱子做枕头,倒地便睡。
苏轼以为新来了一个囚犯,未予理会。大概四更天,苏轼忽然感觉有人推他的头,睁眼一看,那人悄悄对他说:“恭喜恭喜!”苏轼疑惑不解,那人说道:“别发愁,安心睡。”
原来,这个人是宋神宗派来的,他回去后告诉宋神宗:“苏轼一夜间鼾声如雷,吵得我都没睡着。”宋神宗笑着说:“果然问心无愧。”几天后,圣旨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离开了京师,宋神宗也没有忘记苏轼。有一天,他问身边的大臣:“苏轼可与哪位古人相比?”大臣说:“可比李白。”宋神宗沉吟半晌道:“李白有苏轼之才,却无苏轼之学问。”
还有一次,苏轼在黄州患眼疾,一连几个月闭门不出。恰巧,另一位散文大家曾巩去世,流言四起,说苏轼也在同一天去世,被天庭召回了。
宋神宗听说后,询问一个和苏轼有点亲戚关系的大臣,那大臣回奏说也曾听闻。当时,宋神宗正准备吃午饭,叹了口气说:“难得再有此等人才。”离桌而去,滴米未进。
1084年,宋神宗实在舍不得苏轼受苦,下旨将他从黄州转移到汝州安置,有重新启用之意。但此时的苏轼对官场心生厌倦,上书请求到常州定居。
还没等到神宗的批复,却突然传来他驾崩的消息,苏轼痛哭失声。他这才明白,这是宋神宗对他最后的安排,只希望他能过得好一点。
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垂帘听政,终于同意了苏轼的请求。正当苏轼和家人准备到常州安度晚年时,圣旨又接连而下,不到一年间连升三次,官至三品翰林学士知制诰。
那时候,宰相是二品,而翰林学士是升任宰相的必经之途。眼看苏轼即将执政,新党人士又展开了对苏轼的攻击,全都被高太后默默挡下。
有一天,高太后特意宴请苏轼。席间,高太后问道:“有件事我想问你,一年前你官居何职。”苏轼答道:“团练副使。”“现在官居何职?”“翰林学士。”
高太后接着问:“你为何升迁如此之快呢?”苏轼回道:“全仗太后恩典。”“不是老身。”“那是皇上厚爱。”“也不是。”“那就是老臣的推荐。”“也不是他们。”
苏轼呆立了半刻,然后说道:“臣虽不肖,但绝不敢动用关系谋求官职。”高太后这才说道:“这是先帝的遗诏啊。先帝在世之时,每当用膳举著不下,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你写的文字。他常说起你的天才,想重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速尔崩逝。”
听闻此言,苏轼拜倒地上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