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历史上庙号为神宗的皇帝一共只有两位,宋神宗就是其一。后世很多人认为这个庙号明褒实贬,因为在古代谥法解释中,神的第一个解释就是“民无能名曰神”。老百姓不知道说你什么好,说你好吧,不甘心;说你坏吧,不忍心。既然欲言又止,那就不言自明。这个庙号宋神宗如果地下有知,该是多么委屈。
(知识点:庙号是皇帝专有,谥号是君臣都有。唐朝以前多称呼皇帝的谥号,唐朝以后谥号越来越长,所以开始以庙号称呼前代皇帝。庙号分两种,就是“祖”和“宗”这是来源于最初宗庙祭祀的需要,例如太祖、太宗;后来庙号选择的大部分则来源于“谥法”,例如仁宗、孝宗。)
01
宋神宗赵顼是宋英宗的长子,北宋第六位皇帝。史书记载,赵顼相貌不凡,举止皆与常人不同。而且他天性好学,总是“至日晏忘食”。(只顾埋头学习,天黑了,连晚饭都忘了吃)一个皇子,刻苦到如此程度还是很少见的。父亲宋英宗心疼儿子,常常派人去劝阻他。
赵顼不仅好学,还懂事。他的父亲英宗刚刚继位时,和曹太后的关系十分紧张,甚至常常语出伤人。赵顼身边的记室参军韩维对他说:“圣上如今已经失去皇太后的欢心,现在需要颍王您用孝道来弥合二人的关系,否则的话,你们父子二人俱受祸。”赵顼立刻明白,过了一段日子,曹太后对辅臣们说:“皇子近来更加谦恭有礼,这都是你们找的老师调教的好。”要知道,此时的赵顼还不到十六岁,庙堂之上的隐忍、协调、周全,对一个少年殊为不易。
02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驾崩,十九岁的赵顼继位。不过此时的北宋方方面面并不乐观。
首先就是缺钱。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治平二年(1065年)的时候,宋朝财政亏空已达1750余万。因此即位之初,神宗就对大臣文彦博说: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
其次就是缺人。北宋官僚机构臃肿,拿薪水的多,能干活的少,尤其是基层官吏,问题更加突出。神宗曾毫不讳言他的焦虑:朕每思祖宗百战得天下,今以一州生灵付一庸人,常痛心疾首。
而老天爷似乎也在考验着这位少年天子,神宗即位后,天灾似乎就没断过,南方大雨、北方久旱、京师地震……
不过这一切对于少有大志的神宗来说并不算什么,他的志向是“雪数世之耻”“慨然兴大有为之志,思欲问西北二境罪”。
纵横天下,这是不世之功!眼前的这些困难只能激发他的斗志,让他加快变革的步伐。
所以继位一年后,宋神宗就迫不及待的将仰慕已久的王安石召入京师。如果要为自己的奋斗寻找一个偶像参照的话,宋神宗的偶像应该是唐太宗。他曾经不止一次的问过王安石,可不可以效法唐太宗。结果王安石毫不客气的怼回去:学什么唐太宗啊?你的目标是要成为尧、舜!宋神宗怦然心动,于是君臣二人就在这一宏伟目标的指引下,迅速拉开变法的大幕!
03
为了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竭尽所能。首先是火箭提拔,两年时间,王安石从江宁知府升为参知政事,然后拜相。接着,设立特别部门“制置三司条例司”,即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主持。
朝堂内外,凡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一律罢免,为改革扫清障碍!同时,按照王安石的意愿,重新为他组建团队。
有皇帝撑腰,这次变革推进的速度十分迅疾。很快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然而改革的力度有多大,遇到的反弹就有多强烈。从朝堂重臣到地方要员,反对的奏章像雪片一样飞来。这些奏章他可以不听、不看、不理,甚至反应激烈的还可以贬黜,但回到宫中,他还有太皇太后以及皇太后要面对。她们声泪俱下,担忧变法引发动乱,坏了祖宗基业。两位太后的哭诉、责备他只能洗耳恭听。
他扛住了一切压力,期盼着改革出一个崭新的北宋,让天下人都看看他没有做错。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他所期盼的改革成果却一直没有实现。司马光甚至上奏章说:“陛下日出视朝,继以经席入宫之后,省阅天下奏事,夜御灯火,研味经史。然孜孜求治,于今三年,而功业未著者,殆未得其体要故也。”三年啦,看把您辛苦的,结果啥用没有,纯属瞎折腾!这番话无异于当众羞辱。
宋神宗没有想到,改革如此艰难,那些奏章当中的不支持很快表现为执行中的不合作。再加上基层官员的各种心态,这些改革政令从朝堂到地方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更让他恼火的是,为了支持王安石变法,他不惜得罪天下人,可是作为改革的总设计师,王安石的脾气越来越大,一言不合就休病假、递辞呈,每次都要三请四请,好言相劝才继续出来工作。
而当初“天变不足惧”的豪言也开始在君臣之间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全国一直干旱,饥民流离失所,反对改革的声势更加强烈。这些年来,夹在支持与反对、君子和小人的指责和撕吵中,君臣二人也都身心俱疲。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提出辞职,几个月后,王安石的儿子壮年而逝,王安石悲痛欲绝,神宗只好让王安石辞去相位,出判江宁府。
04
失去了王安石,大家以为改革到此结束。没想到第二年,赵顼就将年号改为“元丰”,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他以强硬的姿态对北宋的职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首先对中央机构进行整改,使“台、省、守、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因以制禄”。适当合并机构,裁减官员,使官员名实相符,有职有权。
其次,宋神宗统一了全国官员的薪金,原来只领薪金的虚官,改为相应的阶,以阶级领薪金,以便于对官员的考核和使用。
不过改制后,行政效率没有提高,比过去还显得拖沓,神宗有些后悔。但由于冗员和冗散机构的裁撤,节省了两万缗的开支,神宗又颇感安心。
人事改革刚刚告一段落,西北边事又起。对于宋神宗而言,扫平西北一直是他的志向所在,于是在边将的建议下,神宗修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北)屯军,想要困住兴州的西夏军。不料西夏出动30多万大军围城,永乐城失陷,宋军将校230人,兵一万二千三百多人全部阵亡。战报传至汴京,神宗临朝恸哭,臣子莫敢仰视。整整十年的改革没有消磨掉宋神宗的斗志,一场战败却让他彻底垮掉。
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宋神宗赵顼病倒了,大臣们开始上疏劝他早日立储。这一道道奏疏就像一道道催命符,预示他生命的大限已到。
回头看看这些皇子们,赵顼既伤感又焦虑,十四个儿子有八个已经先他而去,如今最大的六皇子才刚刚九岁,他辛苦十八年也无法带领北宋重现汉唐盛世,这个九岁的小皇子又能将这个国家带向何方呢?
可惜这个世界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同年三月,年仅38岁的神宗赵顼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九岁的儿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
宋神宗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宋史评价他即位后“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励精图治,将大有为。”臣子曾劝他爱惜身体,他说:“朕享天下之奉,非喜劳恶逸,诚欲以此勤报之也。”
宋人评价他不爱浮名,去华务实,所以终身不受尊号。而这或许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吧,毕竟终其一生,自己大业未竟。只是他的庙号“神宗”像是和他一生的努力开了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