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佳句赏析 >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并不是手下硬逼的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并不是手下硬逼的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文/点点文史,欢迎点评,关注。

在《宋史·太祖本纪》中有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拜呼万岁。

说的是,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辽国联合北汉南侵的消息传入后周。后周大将军赵匡胤奉命率军北征,大军行至陈桥驿时,兵士逼迫赵匡胤称帝,并且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高呼万岁。赵匡胤迫于无奈,只得答应。回师开封后,胁迫后周恭帝禅位。即位称帝,改后周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开启了赵宋王朝(960年—1279年)三百一十九年的江山社稷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并不是手下硬逼的

黄袍加身

那么赵匡胤黄袍加身究竟是士兵临时起意的,还是赵匡胤一手谋划的呢?

小编很肯定的告诉你,这一切都是赵匡胤策划好的,而且他是做足了准备的。


一、制造军事谎言:子虚乌有的辽军南侵

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在《宋史卷一·本纪第一》中记载:“镇州郭崇报契丹与北汉军皆遁”,如果契丹和北汉是实实在在发动南侵的话,两国肯定是不会自行退军的,最起码也要打几场再说,如此的兴师动众,不战而退对于他们而言是耻辱。

另外,在《辽史》中也没有“是年(公元960年)南寇”的记录。

但是在《新五代史·卷七十三·四夷附录第二》中有关于公元959年周世宗北伐,攻克益津关、瓦桥关,莫州、瀛州的记载:

“显德六年夏,世宗北伐,瓦桥淤口关、瀛莫州守将,皆迎降。方下令进攻幽州,世宗因疾,乃置雄州于瓦桥关、霸州于益津关而还。周师下三关、瀛、莫,兵不血刃。述律(辽穆宗)闻之,谓其国人曰:“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

当时周世宗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而此时的辽穆宗已经被打怕了,心里有意放弃燕云十六州。最后周世宗因为病情加重而回师开封,莫州、瀛州归后周,辽军只能加强防御,不敢南下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并不是手下硬逼的

辽穆宗

也就是说,辽国被后周打的无力还手,到了只能防御的地步。按照这么个情况,辽国不可能发动对后周的战争。

而且,根据《辽史·本纪·卷六》中记载:“庚辰,王子敌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萧达干等谋反,事觉,鞫之。辛巳,祀天地、祖考,告逆党事败”。

从上知道,在960年,辽国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谋反事件,当时政局非常的动荡。

所以,辽国联合北汉南侵纯碎是空穴来风,不存在的,这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

对于整个事件来说,这一步是最关键的,只有这步棋下好了,后续的谋划才能顺利展开。


二、找理由,要兵权,扩大自己的军队

契丹南侵的谣言已经在开封府散开了,那么赵匡胤下一步要做什么?

“要兵权”

由于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一切都由宰相范质决定。范质心中的人选是赵匡胤,于是任命赵匡胤率军出城抵抗。

赵匡胤不干,他说手上兵少将寡,不能出战,就算出战也是打败仗。

要知道,此时赵匡胤的官职是殿前都点检、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不仅掌握了朝廷的禁军,还有属地宋州的军队,怎么可能是兵少将寡?

他的目的无非是想要更高的指挥权,掌握更多的军队力量。

此时,后周另外的一些带重兵的将领,比如慕容延钊、韩令坤等,都在外执行巡边使命。

能应对此时情况的只有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并不是手下硬逼的

赵匡胤

范质只得委任赵匡胤最高军队指挥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于是,赵匡胤要兵权的目的达到了,为陈桥兵变提供了很强大的军事基础。

三、兵变之前,赵匡胤再次派人撒布谣言,引起后周文武百官恐慌

赵匡胤北征大军离开开封后不久,在城内就掀起了一阵谣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这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记载:“时都下喧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并不是手下硬逼的

天子

谣言说的是“请求在出军的时候,策划拥护点检(即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为皇帝。”

这就不得了了,这是要反叛啊。开封士民顿时恐慌。

在周世宗时,赵匡胤曾经用此计让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

这次他故计重施,就是为了让朝廷局面慌乱,并让他的军队只能绝对听命于他,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四、提前准备好的黄袍、禅位诏书

1.起事黄袍事先已经准备好了:

在《宋史卷一·本纪第一》中记载:"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也就是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就已经悄悄把黄袍织造好了,只待兵变一起,立即拿出来。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并不是手下硬逼的

2.禅位诏书事前已经草拟好了:

《宋史卷一·本纪第一》中记载:“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迁恭帝及符后于西宫,易其帝号曰郑王,而尊符后为周太后。”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并不是手下硬逼的

禅位诏书

赵匡胤回师开封,召集文官百官,逼周恭帝禅位,按照礼仪,必须要有禅位诏书,只见翰林陶谷从衣袖中拿出禅位诏书

果真是一环扣一环,事事都考虑好了。


五、杜太后: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在《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后妃上》中记载:及太祖自陈桥还京师,人报太后曰:"点检已当天子。"太后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并不是手下硬逼的

赵匡胤之母杜太后

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大军还没回开封的时候,就有人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送了回来。当在开封的杜太后(赵匡胤母亲)得知这一消息后,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害怕吃惊,反而是很镇定地表示:我早就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今日看来,果然如此(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六、有内应,轻而易举拿下后周都城开封府

赵匡胤率领兵变军队回开封,到城门口时,守备都城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发现是赵匡胤时,二话不说,立即开城门接应。

赵匡胤兵不血刃就掌控了后周的首府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并不是手下硬逼的

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赵匡胤在事前已经跟他们打好了招呼。

如果不是如此,那么赵匡胤控制开封肯定是要经历一番血战。只能说有内应真是好。

同时,这也体现了赵匡胤的老谋深算,事无巨细,他都计算到了。


七、升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罢去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职务

赵匡胤即位之后,就斩首封丘的守门官,这可能是有点封其口的意思,而提升陈桥的守门官的官职,就是奖赏了,可能在兵变之前,就已经给其许下了承诺。

第二年,赵匡胤便罢去了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避免“点检做天子”的戏码重演。

这也是一个方面来证实黄袍加身是一起早有预谋的军事兵变。


八、就这样,赵匡胤一步一步精心策划,最终黄袍加身,大志得展;那么其黄袍加身有啥历史意义呢?

在陈桥兵变中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不让士兵任意胡来,让开封城一如既往,没有出现兵火连天的混乱局面,并且得到了朝廷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后,后周重兵在外的一些将领纷纷拥护。加快了赵匡胤对后周地区的统治,稳定了局势。为后续赵匡胤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并不是手下硬逼的

大宋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成功的改朝换代了,创造了“新建一个王朝不流血的奇迹”。

陈桥兵变结束了五代五十几年的战乱纷争

赵匡胤继位后,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地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地区的统一。

正是黄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休。


九、启发:凡事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并不是手下硬逼的

先思后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士和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在和灭亡,必须要慎重且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战略部署是其灵魂,是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对带动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理清思路:我具体要做什么事情?我最终达到的结果是什么?用哪些方法可以实现最终的结果,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快而且效率又高?

正如孙子兵法所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凡事要做到三思而后行,从而实现“未战而庙算胜”。

相关阅读

  • 宋宁宗: 权力的游戏,与他无关

  • 成语词句网佳句赏析
  • 宋宁宗,当然,宋史中的这两次“黄袍加身”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230年前,赵匡胤站在陈桥驿的烽烟中,被众将士披上耀眼的黄袍,实际是一次有预谋的操作,而230年后,当他的后世子
  •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 成语词句网佳句赏析
  • 宋太祖,宋太祖,名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927年出生,976年病死,在世49年。960年,34岁登基,当了皇帝。在位近16年。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宋太祖皇位的取得,有其特殊性。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