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导语:宋朝在中国的历史中,虽然没有汉唐开疆拓土、四海宾服那般辉煌,但在文化、经济上却是登峰造极,就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无疑时一个文质彬彬的朝代,甚至连皇帝如宋徽宗等,都在艺术上又极高的造诣。
但也并非所有北宋皇帝与臣子都甘心沉溺于文化上的成就,宋神宗与王安石就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他们为什么要毅然决然的实行改革呢?
王安石变法背景
王安石之所以要变法,不得不从北宋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说起,而说起弊端,又不得不从北宋开国说起。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本是北周的大将,手握兵权之后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取代北周开创宋朝。在五代十国时期,握有重兵的武将推翻前朝的事例已见怪不怪,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也不由得担心哪天手下的将帅们哪天也会发动军事政变夺取天下,最终他定下了抑制武将、提高文臣的国策,压制武将制定更戍法,使将领与士兵分离,将领不再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这一制度虽然防止了武将夺权,但军队的战斗力却被大大削弱了,宋一朝对外征伐始终处于下风。
外战不力外,内政也有极大的弊端。重文轻武、广开科举除了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外,还带来了大量的官员,官僚机构层层架构,官员泛滥。冗官之外还有冗兵,历史上有不少朝代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宋朝为了防止农民起义,每当一个地方发生灾难,就把流民收为士卒。多一个士兵就少一个流民,虽然出发点是积极的,但是导致了士兵数量激增。宋代经济虽然发达,但是在冗官冗兵的影响下还是免不了积贫积弱。
神宗苦苦寻求变法大臣
当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继位时,制度上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西北面与西夏的作战中胜少败多,连南方的小国交趾都敢与北宋大动干戈。见证了北宋的积贫积弱的宋神宗,这位年方弱冠的君主不明白为什么泱泱大宋会遭到周边小国的侵扰,他决心实行改革,改变北宋挨打的局面。
由于文臣的地位被拔高,北宋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为了扭转局势,宋神宗开始苦苦寻觅治世良臣。他首先把目光锁定在了正直敢言的翰林学士司马光身上,他对司马光寄予厚望,司马光却教导宋神宗要从自身做起,修身养性学习古代圣明君主的品质。这些话句句中肯,但却是空腔滥调,泛泛而谈,让宋神宗不免感到空洞。
宋神宗又找到曾主持庆历新政的老臣富弼,请他献策关于边防事宜,结果富弼却闭口不谈兵事,希望宋神宗休养生息。又是一位保守陈旧的大臣,让宋神宗失望无比,他明白旧的帝王之道无法改变北宋百余年来的贫弱,只有大刀阔斧的改革才有机会让北宋翻身。
王安石朝廷赴任
向位高权重的老臣请教无果,宋神宗不得不与近臣韩维诉苦,在频繁的交流中,韩维屡次提及他的好友王安石与他的主张,使年轻的宋神宗对当时声名鹊起的王安石充满敬意,他将希望又寄寓在王安石身上。
早在宋仁宗时期,身为地方官的王安石就上书主张变法,用以革除北宋的种种弊端,只可惜与仁宗的国策相反,未得到重视。见自己的上书迟迟没得到回复,王安石便明白自己的变法主张并不受朝廷欢迎,心高气傲的他也宁可担任地方官也不肯去朝廷中做官,多次谢绝朝廷对他的任命。甚至有一次官府派人送委任状去王安石家中,王安石照例不接受,躲进厕所,送委任状的人只好跪下来求他,并把委任状留在桌子上自己走了,结果王安石又追上去又把委任状退回。
王安石的多次辞官让他的声望得到提升,大小官员都知晓了一个不在乎官职的王安石,甚至朝堂之上的宋神宗与文武百官都渴望见识以下王安石的真面目。受到重视的王安石收到的任命官职也在不断提升,当一份翰林学士的委任状送到他手上时,这一次王安石他没有推辞,他明白翰林学士对于朝廷的重要性堪比宰相,他感觉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决心北上赴任。
无果而终的变法
来到开封的王安石屡次与宋神宗面谈,他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财理论,宣称不加重百姓赋税就可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这与宋神宗的想法不谋而合。一个是雄心勃勃的少年君主,一个是胸有成竹的治世能臣,两人的相遇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
公元1069年,王安石接受参知政事的官职,主持变法事宜。他多年地方官的经验让他深知农民的痛楚所在,他提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等一系列以改善农民农事为主的改革,这些改革虽然有利于农民,但是却大大损害了地主们的利益,民间以地主阶层为主导反对改革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朝廷之内这些措施也颇有微言,而反对王安石的正是他的好友司马光。司马光坚信世间的物产有一个总数,官府拿得越多百姓就得到的越少,王安石的理财在他眼里不过是剥削百姓的方法。
反对的浪潮日益高涨,而王安石的种种措施铺展到全国时,因为的确差异往往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这些失败的例子给了众多反对改革的官员机会,他们上书弹劾王安石。此时的变法派内部也并非团结一致,他的副手吕惠卿也趁机弹劾王安石。在如潮水一般蜂拥而来的弹劾书面前,坚定的宋神宗也逐渐动摇,仅持续了七年时间的新法大部分被废止,王安石被罢相,一场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无疾而终。
导语: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的推动者是雄心勃勃的宋神宗与颇有才敢的王安石,但是就是这样两位有着信念与才干的人才,也经不住封建时代的守旧观念的冲击,熙宁变法无疾而终,宋朝也始终没能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成为了历史的遗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