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宋国是周王室根据“兴灭国,继绝世”(孔子语)的原则分封的三恪(另外两个分别是作为虞舜后裔被封的陈国和作为夏朝后裔被封的杞国)之一,作为商朝的后裔被特准可以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
其实原本周朝最初分封的奉商朝宗祀并不是宋国而是殷国,分封的君主也不是作为商纣王微子启而是武庚,封地也不是商丘而是朝歌。周朝抛弃了商朝的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采用的是父死子继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作为商纣王帝辛的儿子武庚要比商纣王帝辛的兄长微子启有优先继承权。
那么为什么继承者由武庚变成了微子启,封地由朝歌也变成了商丘呢?
牧野之战后,武王采纳周公旦“以殷治殷”的方略封武庚管理商朝旧地朝歌。但为了防止武庚叛乱,在朝歌东部设立卫国,西南部为鄘国,北面为邶国,派遣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共同监视武庚。
殷亡第四年,周武王姬发驾崩,儿子周成王姬诵刚刚十三岁,于是周公旦摄政。武庚一直怀有复国的野心,和慕容复相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至少还有一个封国。他不仅联合了三监(管、蔡、霍),而且和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串通,叛乱反周。
针对管、蔡以及武庚与东夷地区发动叛乱当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开始东征。
《尚书·金縢》记载:“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周公旦诛杀了管叔鲜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但是这场变乱仍未结束,周公东征经过三年艰苦斗争这场动乱才告平定。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江南。”
武庚叛乱平定后,周公根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原则第二次分封,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和殷商遗民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封在殷商故墟朝歌,国号为“卫”;另一部分封给帝辛庶兄未卷入叛乱微子启,封在商丘,国号为“宋”。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一、让君位给兄长目夷的嫡子兹父成为宋公
《左传》记载:宋公疾,大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
这段对话发生在公元前652年,此时齐桓公已经成为中原诸国的霸主,宋国作为坚定的支持者拥有稳定的国际环境,国内一旦出现内乱就可以请求盟主齐桓公进行裁决,所以宋桓公对于继承人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作为殷商的后裔,宋国仍奉行着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所有可以想象到宋桓公御说在知道兹父和子鱼这两个儿子相互谦让的欣慰之情,相比于邻国卫国的父子兄弟相互仇杀,宋国的君位不论是哪个儿子继位他都可以瞑目了。
兹父继位成为国君后任命庶兄子鱼(目夷)为左师(与众多姬姓国不同,宋国执政的大臣不称相),主持宋国的军政事务。即便兹父让位没有成功,两人仍然可以共享国政,兄友弟恭的这番场景恐怕也是老爹御说在九泉之下乐于见到的吧。
二、兑现曾经和齐桓公约定的承诺
兹父的父亲宋桓公御说除了违背过与鲁、齐、陈、蔡、邾等国在北杏定下的盟约之外,一直参与齐桓公主持的多次会盟,宋国一直作为跟班跟着齐国攻击郳国、郑国、徐国,救援邢国,拥立王太子郑(周襄王)。经历过背盟但之后一直跟随,宋桓公与齐桓公也算是不打不相识了吧。
因为父辈的这种亲密关系,兹父在父亲死后的那年夏天立即响应了齐桓公“葵丘会盟”的邀请。会上周、齐、鲁、宋、卫、郑、许、曹诸国确定的盟约成了当时国家间遵守的规则。
《孟子·告子下》记载: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归于好。」
葵丘之会上,兹父接受了齐桓公委托他照顾齐国太子昭(后来的齐孝公)的嘱托,答应将来对太子昭予以照应。兹父在这场会盟当中看到了当世霸主的风采,谦逊的品德、霸气的行动令兹父折服,于是他心中决定不辜负齐桓公的托付,效仿他的作为。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桓公与管仲属孝公于兹父,以为太子。”
于是当太子昭孤身前往宋国寻求帮助的时候,兹父便联合曹国、卫国、邾国出兵齐国,助吕昭归国争位。这是对齐桓公的承诺,也是对自己重信然诺的肯定。拥立吕昭之后声名鹊起的兹父自然而然生出了一个称霸诸侯的念头,他被自己感动了,太过自信让他的争霸事业从开始就注定了会失败。
一个人最怕的不是他的无能,而是没有自知之明,走上不归路就再也不能回头。
三、赴约盂地会盟
鹿上会盟时约定在盂地进行“乘车之会”,兹父按照约定不带兵车前往。虽有兄长目夷的劝阻,他坚信遵守约定是正确的。楚人想通过活捉他征伐宋国。
《春秋公羊传》记载:宋公与楚子期以乘车之会,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国也,疆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宋公曰:“不可。吾与之约以乘车之会,自我为之,自我坠之,曰不可。”终以乘车之会往,楚人果伏兵车,孰宋公以伐宋。
兹父并非没有谋略,只是他更信守承诺。兹父被捉后安排了公子目夷为宋国的新国君,拒绝了楚国割地的无理要求。让人惊讶的是兄弟二人亲密无间权力真的可以共享。兹父被释放以后,公子目夷马上又把王位让回给他。
四、泓水之战中受到嘲笑的“仁义之举”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
泓水之战中兹父遵守传统的战争礼义“不鼓不成列”,不以战争的胜负为目标。胜败乃兵家常事,怀着礼义信念的兹父坚持君子不趁人之危。
《左传》记载: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虽然我是被灭的殷商遗民,但是不会伤害受伤的敌人,不会擒捉年龄偏老的敌人,不会依靠险要地形战斗时占尽地利,不去进攻那些还没有摆好阵势的敌军。我视礼义和尊严甚至胜过生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我的人生信条,只希望我的言行没有辱没祖先的尊严。”
晋国公子重耳经过宋国时,兹父听从公孙固的意见,送给重耳八十匹马。
成得臣评价:“宋君好名无实,轻信篡谋。”但综合宋襄公兹父的行为做判断,让位兄长、兑现承诺、尊礼守信、赠送马匹哪一件事不是出于真心?宋襄公兹父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言行一致、尊礼守信的君子,或许在有些人看来他的言行有些迂腐,那也不过是站在今人的角度而已。身为殷商后裔、周王室的宾国君主他没有辱没祖先的尊严,他的所作所为没能让国家成为霸主,只是恐怕自己会有些遗憾罢了,但在我看来坚持礼义,用自己坚信的方式过完一生的他已经很成功了。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