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召集的会盟不太成功,但是他并不气馁,而是在两年后召集包括齐国和楚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在鹿上会盟。
齐孝公是宋襄公亲自带兵护送到齐国即位的,宋襄公不负齐桓公之托,齐国上下自然要给宋襄公几分面子,所以就答应赴会。而楚国的楚成王向来野心勃勃,这次却也痛快地答应了宋襄公的号召。
一 、装模作样的鹿上会盟
齐国向来是东方的大国,楚国则是对中原虎视眈眈,甚至向来不太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这两个国家实力都强于宋国,这次来到鹿上与宋襄公会盟,宋襄公却直接以盟主自居,一方面借助齐楚两大国的威势来为自己的“盟主”身份贴金,另一方面又没有给予这两个国家足够的尊重。所以齐楚两国国君都很不高兴。
宋襄公在这次会盟当中,擅自决定,当年(前639)的秋天,要再次会盟。齐孝公决定不再忍受这位所谓盟主的幻想,干脆不再参加会盟。而楚成王反而产生了兴趣,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压服宋国、进取中原的诡计,正好利用宋襄公来实现。
宋襄公建议,在盂地的会盟,要搞成“衣裳之会”,就是不带士兵和武器的和平会盟,与之前诸侯会盟的“兵车之会”不同。他可能认为,在春秋乱世,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号召和平,才能令天下服气。楚成王欣然应允。
二 、彻底失败的盂地之盟
公子目夷知道楚国的一贯作风,就劝宋襄公还是带着士兵前去参会,否则可能会有麻烦。但是宋襄公不听,说:“连楚国都答应不带士兵,我却带着,这样不讲信义,怎么能服众呢?”但是宋襄公还是留了一手,说:“要是我真的出了意外,目夷你就当国君!”然后果然不带士兵前去会盟。
会盟之日,宋襄公看到楚成王的手下也都没有带兵器,非常高兴,以为自己的和平号召真的得到了响应。会盟刚开始,众国君应该先推举盟主。
宋襄公以为自己声望很高,应该得到推举,可是在座的小国国君都害怕楚成王,因此不敢说话。于是宋襄公说:“依我看,应该以爵位的高低来决定谁当盟主。”宋是公爵,爵位最高,这样当然是宋襄公当盟主。可是楚成王说:“好啊!那么我是楚王,王是最高的,应该我来当盟主!”
宋襄公没想到楚成王来这一手,就说:“你自封为王,是个假王,没有人承认,不算数!”可楚成王反而笑了:“既然你明知道我是假王,为什么还要请我来呢?”接着一声令下,原来楚国士兵全都用外衣盖住了铠甲,并隐藏了兵器。楚军抓住宋襄公,公子目夷见势不妙,赶紧跑回了宋国。
三 泓水之战:无处安放的仁义
楚国抓住宋襄公之后,就发兵攻打宋国国都商丘。宋军艰苦奋战,宋国也具备一定的实力,因此楚军很久没有攻下商丘。楚成王就派人对宋人说:“如果你们不投降,我们就杀掉你们的国君!”
可是宋人说:“少来这套,我们已经有了新的国君了!”原来公子目夷暂时当了宋国国君,以稳定国内局势。多年前宋襄公的让贤之举,居然以这种方式成为了现实。
楚国攻不下宋国,宋襄公在楚国也没什么用处。鲁国国君鲁僖公出面与楚成王商议,还是把宋襄公放了吧,一直关着也不是办法。楚成王也感到无奈,只好把宋襄公放了。宋襄公一开始不愿意回宋国,可是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我暂时帮你照看一下朝政,你还是回来当国君吧!”这样宋襄公才回国。
回国后,宋襄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决定率军攻打倒向了楚国的郑国。楚国派兵救郑,宋楚两军在泓水两岸对垒。站前,宋襄公命人制作了一面大旗,上面写着“仁义”二字,表示自己是仁义之师,代表了正义,能够打败凶恶的楚国。并且宋襄公命令,楚国士兵受伤了就不要再追,头发花白的就不要抓。
楚军准备渡河攻击宋军,公子目夷说:“赶快趁楚军渡河的时候进攻他们。”宋襄公说:“君子不能半渡而击。”楚军过河之后,正在列阵,公子目夷说:“快趁他们没有列好阵脚进攻,还能打赢。”
宋襄公说:“不行,君子不打还没有列好阵的敌人。”等到楚军列好阵,两军冲锋,宋军大败,宋襄公被射中大腿,逃回宋国。第二年,宋襄公在伤痛中去世。宋国在他之后,也始终没能振作起来。
宋襄公任用公子目夷和公孙固,在内政上还是做得不错。但是他不顾国力的限制一心追求霸业,又不能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幻想着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就能得到响应,可以说他并没有看清楚春秋时代的历史潮流。
他在泓水之战举起仁义的大旗,却忘记了被自己当做祭品杀掉的鄫国国君和轻易囚禁的滕国国君,在这些小国面前,他何曾讲过仁义呢?而强大的楚国,又怎么会只凭着仁义的旗号,就被宋襄公轻易利用来成就宋的霸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