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宋教仁,字逐初,又作钝初,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阴历二月十八日生于湖南桃源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899年宋教仁入桃源县漳江学院学习,当时一般读书人仍大都攻读四书五经,以求科场夺名、仕途有阶。同时新思潮不断涌来,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变前夕的躁动。中国知识分子首先渐渐的觉醒了,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不断冲击着古老腐朽的专制王朝。1903年宋教仁考入刚刚成立的新式学堂——湖北武昌文普通学堂。在武昌他结识了许多年轻的朋友,接收了新思想,并结识了革命党的重要领袖黄兴。
这一年的冬天,宋教仁专程到长沙和黄兴等成立了秘密革命组织华兴会,并担任了副会长,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04年华兴会准备举行起义,不料消息被泄露。宋教仁被迫逃到上海,随即赴日本留学避难。来到日本不久,23岁的宋教仁就充分显示了他的杰出才干,他四处奔走联络志同道合的留日学生组织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宣传革命思想,抨击政府腐朽专制制度,在留日华人中产生极大的影响。1905年华兴会与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以及光复会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宋教仁成为其中重要骨干。
宋教仁不仅是理论家、宣传家,也是个实干家。1910年宋教仁回到国内,一方面积极进行组织的准备,同时担任上海的《民立报》的主笔,以“渔父”和“桃源渔父”的笔名继续撰写文章,抨击政府的腐败,批评内政外交,分析国际形势。他的文笔雄肆,备受读者欢迎。
1911年7月,经宋教仁等多方努力,中部同盟会在上海成立,并积极推向长江中游,各地遍立分会。不久即在武昌城头响起炮声,宣告了清王朝末日的到来。
7月21日,宋教仁在北京同盟会大会上被选为总务部主任干事,实际负责全会事务。为了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扩大声势,由宋教仁主持,同盟会进行了大规模改组。宋教仁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共同合并为“国民党”。8月25日在北京湖广会馆举行国民党成立大会,宋教仁当选理事。理事们又推荐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这样国民党的事务实际由宋教仁全面负责。
1912年11月,国民党在众议院中大获全胜,宋教仁不断发表演说,抨击北京政府无能、宣传自己的政治的主张,各地报纸竞相转载。因此,宋教仁成为全国极为瞩目的任务,甚至传言他将出任总理执政组阁。舆论也普遍认为,宋教仁是国民党中最具政治见解和经验的领袖之一,是最有希望组织内阁出任总理的人选。
第一届正式国会定于4月8日在北京开幕。袁世凯电报给宋教仁,邀请他北上“共商国是”。3月20日晚,在黄兴、于右任等陪同下,宋教仁来到了上海车站。不料。随着几声枪响,宋教仁应声倒地。第一枪正射入了他的腰部,随即被送到离车站最近的沪宁铁路医院。经过两次大型手术,22日凌晨3点左右,宋教仁的体温渐渐下降,手脚发凉,心跳微弱,呼吸急促。周围的人们强忍悲痛,与这位才华横溢、壮志未酬的领袖告别。1913年3月22日凌晨4时48分,宋教仁气绝而逝,年仅32岁。黄兴用手将宋教仁仍然直视前方、思而不瞑的双眼轻轻合上。
宋教仁逝世后,社会各界纷纷表示痛心惋惜,当时许多名人纷纷题写挽联,一时蔚为大观。
孙中山这样写道: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
五丈原,一抔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