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宋教仁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会被暗杀?宋教仁到底是被谁杀的?
(历史知事原创,谢绝转载)
现在很多人对1912年到1928年中间的北洋时期不熟悉,很多人甚至以“军阀混战”四个字搪塞过去。其实我们队北洋政府不妨从两个角度看看待,好的一面叫做“武人当政”,不好的一面叫做“民主尝试”。
清廷灭亡的那几年,立宪派、北洋派、地方实力派、革命派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有很好的演技,可是本质来说,他们都想用“民主共和”的方式还获得中华民国的合法执政地位,然而结果却是“民主就是无主,共和就是不和”的尴尬场面。
这一尴尬结果的根源,就在于1913年3月20日的宋教仁被杀案。
宋教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宋教仁,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人,被誉为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20岁考入武昌普通中款学堂,22岁和黄兴在长沙成立了华兴会,不久后在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期间岁华兴会一起参加了同盟会。
在清末的革命党中,有很明显的湖南派、广东派还有浙江派,这三派在同盟会中也是泾渭分明。广东派以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为代表,以兴中会为渊源。湖南派以黄兴、宋教仁为代表,以华兴会为代表。浙江派则是以秋瑾、陶成章、章太炎为代表。因为孙中山的目光太多狭隘,光复会集体推出,浙江人支持孙中山的只有陈其美一小撮,湖南派则是因为黄兴的“愚忠”附广东派之尾。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中,宪政方面学的最好的是三个人,正是宋教仁、汪精卫、杨度。宋教仁是正经科班出身,而杨度和汪精卫是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的同学。清末预备立宪时,曾经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环游世界后写不出调查报告,杨度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帮他们交差。于是成了和袁世凯北洋派合流的立宪党人主要代表(另一代表是广东人梁启超)。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最优秀的几个湖南人合作起来,那回事怎样的一番景象——蔡锷可以负责军事、杨度和宋教仁可以负责宪政法律、黄兴负责组织。只可惜他们各自走了各自的路,尤其是黄兴对孙中山的愚忠,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宋教仁被暗杀,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个人太傲气!
宋教仁在同盟会中,始终是湖南派的意见领袖。孙中山发动革命始终把目光局限在广东广西,最远到达云南。而宋教仁认为应该组织同盟会力量加强对湖北新军的领导,正是孙中山的这一失误,让武昌起义居然由两个同盟会外围组织文学社和共进社发动。对孙中山的这种短视行为,宋教仁直接骂作“烧炭党人”。黄兴虽有不忿,却始终在这里和稀泥。不仅是和稀泥,而且是孙中山说什么都是对的。宋教仁虽然无奈,却毫无办法。
武昌首义后,孙中山从美国回来,第一时间召集南方十省的十几个代表选自己为临时大总统。对这种严重违反民主程序的行为,宋教仁不留情面的批评。因此,宋教仁主持起草《临时约法》的时候,把孙中山设想的五权分立宪法,改成了议会内阁负责制的宪法。孙中山借坡下驴,正好成了抑制袁世凯权力的工具。
事情没玩,袁世凯和孙中山商定好的首任总理是唐绍仪,在这个内阁中,宋教仁的职位是农林总长,宋教仁不愿意做,孙中山百般劝说,勉强同意做了两个月。当议会制运行时,公开承诺退出政坛的孙中山成了明日黄花,宋教仁顺势成了革命党的c位领袖。
宋教仁这个太傲气,在孙中山这样的理论大家面前,他是毫不惧色,可是面对袁世凯这个最会拉拢人心的“自来熟”,宋教仁的抵抗力就有点弱了。袁世凯曾公开承诺宪政专家宋教仁是总理首选,可是宋教仁却拒绝了这个“私相授受”的总理职位。他要做第一位真正的民选总理。可是这个节骨眼上,宋教仁被暗杀了。
宋教仁被暗杀,凶手到底是谁?
这件事,恐怕宋教仁自己是心知肚明的。宋教仁临终前口授的政治遗嘱,居然是写给袁世凯的公开信。宋教仁绝不相信,袁世凯会杀他。
首先要看到,最擅长暗杀的,正是革命党,尤其是广东派和浙江派。刺杀宋教仁的直接凶手是武士英和应桂馨,这是会党中人,和革命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袁世凯后来也曾派刺客跨国刺杀孙中山,但那时孙中山被通缉的时候。当宋教仁是全国民意领袖时,袁世凯绝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刺杀他。
武士英不明不白的死了,死在了沪军都督陈其美的监狱里。陈其美从头到尾都没有为这件事解释一下,他的主子孙中山也没有,其中蹊跷,可见一斑。就在这件事之前一年,陈其美派蒋介石王竹青刺杀了革命党浙江派首领陶成章。
宋教仁被杀后,黄兴要求司法解决,袁世凯要求限期破案,孙中山则是迫不及待“命令”国民党掌握的南方十省发动二次革命。孙中山身为革命党理论大家,不会不知道因一次刑事案就举兵造反是违宪行为,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宋教仁被杀,他乐见其成。
宋教仁被杀后,孙中山以为自己是最大受益人,可以全面接管宋教仁创建的国民党遗产,却没想到,他的革命理念和国民党宗旨背道而驰,几乎无人响应。孙中山以为,自己可以做国民党内部的集权者,没想到恰好让袁世凯做了全国的集权者。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千防万防家贼难防,宋教仁被杀,让上个世纪的民主尝试瞬间崩盘,北洋派和革命党不约而同走上极权主义道路,这个大转向,是宋教仁完全料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