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大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与宋太祖赵匡胤为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宋太祖驾崩后登基称帝,宋太宗赵光义从小聪颖而好学,周围的孩子都畏服与他,后参与陈桥驿兵变并拥立其长兄赵匡胤为皇帝,宋太祖即位后将他这个弟弟位列于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宰相位之上。宋太宗好读书非常有文学造诣,据说开卷有益的典故就是源于他。
话说历史上有哪个皇帝在人们的眼中是没有争议的呢?赵光义也不例外,有野史认为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个好色之徒,有关野史记载曾强幸小周后,并且还要画匠将场景画出来,但王铚所引徐铉和汤悦均《江南录》中对李煜为人赞赏有加,以常理推断断然不会在赵光义强幸小周后之事后出此书。后人创作《熙陵幸小周后图》只见于少部分野史,并无正史记载故此画更不足为证。
赵光义即位后鼓励垦荒以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规模,设考课、审官院,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加强,并更加限制节度使权力,确立文官替代武人当政的局面,正是这些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军事方面与北方辽国与西北夏州党项政权间的战争频发,宋太宗为了更好地控制与驾驭出征将帅开始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使其这种政策效果并不理想,赵光义对辽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两次北伐中,军粮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负;幽州及其周边遭遇兵燹,军粮供给受限;军粮征调地域较广、转输难度大。军粮供应的困境限制了宋军的军事行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赵光义两次北伐的失败。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赵光义在处理民族外交问题上,先由“备边通好”转向“图制契丹”,再由“图制契丹”转向“联夷攻辽”,最终由“联夷攻辽”转向“修德以怀远”。北宋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辽接着又进行了几次战争。赵光义及群臣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并采取了若干较为有效的防御措施。同时,又积极主动去谋求对辽和平。
赵光义开创得到宋代皇族和大臣们积极响应的升平诗歌逐渐形成了宋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赵光义喜欢诗赋,故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随之宋朝重教之风迅速展开。赵光义喜好书法,善长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善书飞白体,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也是赵光义亲自题写的。在宗教方面,赵光义在位期间大建佛寺,在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等大量修建寺院,赵光义在太平兴国五年设立译经院,开展佛经翻译事业,恢复了从唐代元和六年以来中断了170年之久的佛经翻译工作。由于宋太宗奉佛,众多西域和天竺僧人携带经文络绎不绝来到汉地。其中天竺僧人法天、施护、天息灾,都曾在宋太宗开设的东京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活动,并御派汉地僧人法进、常谨、清沼等人充任笔役,协助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