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佳句赏析 > 东坡故事10:苏轼的终身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在

东坡故事10:苏轼的终身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在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东坡故事10:苏轼的终身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在

公元1057年,对于三苏父子来说,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三月,他们扬名京师,成为北宋文坛和政坛的明星;四月,挚爱的亲人还没来得及分享他们的喜悦就驾鹤西去。

春闱结束后,苏轼按照惯例拜访了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对他赞誉有加,亲自举荐给当时的两位大人物富弼和韩琦,前者是宰相,后者是枢密使。

除了在政治上为其铺路搭桥,欧阳修作为当时的文坛盟主,也将苏轼视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希望所在。诗文革新运动是北宋几代文人心血之所在,由柳开、王禹偁率先发起,历经数十年之功,到了欧阳修成为主将时,文坛尚未完全革除浮靡之风。

苏轼自幼在四川乡下读书,文风朴实,言之有物,见解独特,深得欧阳修的喜爱,将其视为自己的继承人,全心全意的培养苏轼兄弟。

然而,进士及第不到一个月,他们还来不及向母亲分享成功的喜悦,母亲却病逝了。得知这个消息时,三苏父子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

对于苏洵来说,妻子是他最得力的助手,最知心的伴侣。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妻子的默默支持和理解,苏洵不可能活得那么逍遥自在。

对于苏轼和苏辙来说,母亲既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守护神,也是他们求知进取的启蒙恩师。如今,当他们有能力回报母亲时,却子欲养而亲不在。

按照古代规制,父母去世,儿子必须服丧三年,苏轼和苏辙不仅要承受丧母之痛,也要面临人生的第一个坎,三年之后,朝廷还有人记得他们吗?

尽管有太多人不愿意他们离开,三苏父子还是第一时间返回了眉山老家。关于前程,关于责任,一切留待三年之后吧。

回眉山后,欧阳修对三苏父子依然念念不忘,时不时的写信、赠诗,并勉励苏轼和苏辙在服丧期间好好读书,以待将来。

第二年,梅尧臣坐不住了。大苏和小苏需要服丧,没法勉强,老苏则没有这个义务,于是他写诗劝苏洵早早出仕。

朝廷也没忘记他们,在多人举荐下,十一月,仁宗皇帝正式下达诏命,让苏洵参加舍人院的考试,实际上就是走个过场,然后好安排他的官职。

然而,苏洵拒绝了仁宗皇帝的好意,并上了一封万言书,表达自己对军国大事的看法。

苏洵为何要拒绝呢?原因有三:一是妻子逝世,让他有些心灰意冷;

二是维护自己的尊严,毕竟他也是文章大家,天下名士,既然想用我,为何还要考试?此层意思他在和朋友的书信中有所流露,苏洵终究是个爱面子的人,对仕途也比较淡然;

第三层意思也比较好理解,两个儿子已经学有所成,并取得了不错的功名,眼看前途一片光明,自己这个做父亲的又夫复何求呢?

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少年成名难免心浮气躁,苏轼和苏辙用三年时间韬光养晦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守丧期满,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和儿媳,以及两个乳母,全家奔赴京师。这一次,他们走得很悠哉,一面游山玩水,一面吟诗作文,好不畅快。旅途中,苏轼还做了父亲,迎来了第一个儿子——苏迈。

1060年二月十五日,三苏父子抵达京师。这一年,苏轼二十五岁,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

相关阅读

  • 描写柳树的古诗全文阅读

  • 成语词句网美文欣赏
  • 关于柳树的古诗,——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去抓日已疏》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构成一对内涵相关的意象,并借以
  • 诗词美文欣赏——元曲赏析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元曲赏析,​沉醉东风安排下歌喉舞腰,准备着月夕花朝。一年的春天快要过去了,欧阳修曾作词:“一年春事都来几,已过了三之二”感叹春光流逝。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