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七律二首:送瘟神
(1958年7月1日,65岁)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背景
1956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且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同年,中共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派出大批医疗队到疫区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疫区余江县人们提出了“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的口号,发挥冲天干劲,与瘟神作战。并大力兴修水利,填平沟壑,根绝血吸虫的滋生地,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根绝了血吸虫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个消息,刊载了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经过”的社论。
毛泽东读后十分欣慰,彻夜未眠,第二天早晨便写了这两首诗,并在诗题下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了作诗时的喜悦心情。
赏品之一
整体把握
全诗112字,毛泽东写于1958年。这两首诗通过血吸虫病在旧社会长期流行,危害严重和新社会迅速被消灭的鲜明对比,揭露了旧社会给劳动人们造成的沉重灾难,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及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焕发出来的冲天干劲和改造山河的英雄业绩。
这两首诗是联章体,以丰富的想象,把过去和现在,神话和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逐段分析
第一首以深沉的笔调写劳动人民遭受血吸虫病祸害的悲惨图景和消灭血吸虫病后的欢快心情。
第二首以高昂的情绪写新社会劳动人民改天换地。消灭血吸虫病、创造新生活的动人情景,形象说明送瘟神伟大力量的源泉。
第一首
首联概括写出了旧社会血吸虫病危害的严重,暗示了血吸虫病祸害的根源在于反动的社会制度。
颔联在首联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血吸虫病危害坐具体描述,这两句不仅仅是江南血吸虫病患区的真实写照,也是整个中国黑暗社会的缩影。
颈联以无穷无尽的宇宙来比拟旧社会劳动人民无边无际的苦难,更为有力地批判了旧社会。
在尾联中,诗人挖掘了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积极意义,把牛郎作为劳动人民的神,在天上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
第二首
首联第一句写英雄的时代,第二句写英雄的人民。尧舜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明君,诗人在这里用以比作6亿中国人民。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千百年来一直危害劳动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才能得以根治。诗人这这里对人们群众创造人间奇迹的英雄气概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和评价。
颔联描写山山水水之驯服,表现出6亿人民无穷智慧和创造精神,
颈联从正面来描述劈山治水的劳动场面,有力的表现了“送瘟神”的真正动力。
尾联点题,总结全诗,又回到消灭血吸虫病这个问题上来。用一个设问句,突出“送”字的意思,幽默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瘟神”的轻蔑和嘲讽,同时也说明了人民群众已经发动起来,危害人民多年的“瘟神”已经走投无路,处在人民群众包围之中。
赏品之二
背景
血吸虫病曾一度肆虐于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对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构成了毁灭性的威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十分关心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曾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人民政府极有成效的组织、领导下,疫区群众结合农村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血防工作,在血吸虫病的预防、治疗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成绩最突出的是江西省余江县。《送瘟神》二首,就是毛泽东同志看了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所载《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通讯后而作。诗人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不由得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以致“夜不能寐”、“欣然命笔”。
逐段分析
第一首,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解放前血吸虫的猖狂肆虏和疫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绿水青山”,本是适合人们居住的美好环境,却“枉自多”,即再多也无用,再美好也无用,因为在瘟神肆虐下,对于贫病交迫的疫区人民来说,“绿水青山”也显得无足轻重了。这句写出了疫区劳动人民的无限辛酸,也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慨。“华佗无奈小虫何”,是说不仅在漫长的旧时代,在统治者只知对劳动人民进行压榨,而不管劳动人民死活的情况下,一些想救死扶伤的像华佗那样的名医,对血吸虫也束手无策,徒唤奈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具体的描绘了血吸虫病危害下疫区的凄惨景象:荒草丛生,秽污遍野,人们死的死,逃的逃,一片萧条冷落,人们能听到的似乎只有鬼的哀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人运用唯物主义宇宙观,弛骋想象,恢宏而形象地展示了悠悠岁月的流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诗人“遥看一千河”,自然会“浮想”起那位住在银河边的牛郎,再想象牛郎作为古代传说中的劳动人民,也一定关怀着他曾生活过的大地上乡亲们的疾苦;在牛郎的时代,中国已有“瘟神”肆虐,因而设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这是诗人的回答,如果牛郎“欲问瘟神事”,那只能告诉他:尽管千百年岁月如流水般消逝了,但人们依然在遭受“瘟神”的折磨!“悲欢”,在这儿是偏义复词,其意在“悲”。
第二首写新社会,写广大人民征服大自然,治山理水,同时大举填壕平沟,消灭钉螺的动人情景。在今天看来,1958年的“大跃进”,虽然从发动和领导的机关来说,犯有“左”倾错误,而且愈演愈烈,但在其初期,广大人民群众为振兴中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冲天干劲,却仍是值得肯定的。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前一句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它既是写景,又象征着当时全国人民奋发有为的动人气概。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六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光辉思想。“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具体地描绘“六亿神州”奋起治山理水,改造大自然的情况。前两句写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能使“河水让路,高山低头”;后两句则形象地描绘出在全国范围内广大人民群众治山理水的景象和英雄气概,展示出他们同大自然作斗争的雄伟壮阔场面。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也包含了消灭血吸虫的内容。“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两句点明题意,总结全诗。前一句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流露出诗人对中国人民终于“送”走了“瘟神”的衷心喜悦。后一句,并非写实,而是借用传统的民间习俗,表示如何“送”。字里行间,也渲染出对“瘟神”的鄙视和嘲讽。
思想表达
本诗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意气豪迈。这不仅由于作为人民领袖的诗人高瞻远瞩,思路开阔,在诗中展示了无限的宇宙和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诗人具有对祖国、对人民浓厚的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炽烈感情。因而,一旦获悉“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这样旷古未有的喜讯,便激动万分,诗思潮涌,从而使诗篇洋溢着风发的意气,卓厉的豪情。诗如其人。本诗是毛泽东伟大人格和气魄的体现,也只有毛泽东才能谱写这样气壮山河的诗篇。
表现手法
本诗在艺术上也是独具匠心、字斟句酌的。如全诗的构成就恰到好处,诗前配有小序,点出主题和写作过程,对诗篇正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诗虽分两首,实为一体,前一首写旧社会,后一首写新社会,起到了鲜明的对比的作用。但两首诗的组织又如一首词的上、下片,一气呵成,既不能分割,更不容倒置。这种诗体,古人称为“连章体”,最适合表现本诗的内容。毛泽东同志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这是一条真理。诗要用形象思维,首先体现在要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送瘟神》二首,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说,每句诗都是富有形象的,有意境的,不仅像“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和“春风杨柳万千条”这样的诗句意象鲜明,蕴义深厚,耐人寻味,尤其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诗人竟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引人入胜且富有哲理的诗句,来表示岁月的流逝,其想象力之丰富,真是超越古今,实为“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