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交代得很清楚,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乘船去广陵。大概诗意不难明白,诗人以白描的手法,交代送别场景,叙述送别情形。但是,认真计较起来,问题不少。
问题一:题目点出黄鹤楼,有无特别意义?
送友人远行的诗,送别地点,诗题中可以写出来,也可以不写出来。李白诗歌两种情况都有。写出送别地点的如《江夏送张丞》、《江夏送友人》、《南阳送客》;不写出送别地点的如《送友人入蜀》、《送杨少府赴选》、《送梁四归东平》、《送二季之江东》、《送张舍人之江东》。相比之下,以不写出送别地点的为多。
李白在诗题中点出黄鹤楼,应该是有原因、用意的。有两种可能的原因、用意:一是送别跟黄鹤楼发生了某种关系,比如说在黄鹤楼设宴饯行,临别之际二人曾同登黄鹤楼观景赋诗;二是送别跟黄鹤楼没有发生任何关系,黄鹤楼只是送别附近的代表性景物(今人所说的地标),但是有表情达意的需要。黄鹤楼不是寻常楼阁,它是有故事传说的,相传仙人王子安曾乘坐黄鹤经过此楼。李白或许有将孟浩然比作王子安的意思,孟浩然也是飘然经过黄鹤楼之人,并不在此处停留。
我倾向于认为,两种原因兼而有之。
问题二:同一个地方,为什么诗题、诗句有“广陵”、“扬州”的分别?
从文字运用的技术层面讲,诗题用“广陵”,诗句用“扬州”,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为了避免词语简单重复,给读者单调的印象;二是诗句有押韵的需要,州字能跟楼、流字押韵,陵字不能。但是,李白在诗题和诗句中使用不同词语,未必如此简单,可能是有讲究的。
这要从广陵、扬州名称的历史演变讲起。广陵一名,始于楚怀王公元前319年在邗城(今天扬州)基础上筑广陵城。此后一直称广陵,至南北朝北周时改称吴州。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扬州(治所在今天南京),后改为邗州。唐朝于公元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今天的南京迁至今天的扬州。公元742年,又改为广陵郡。公元758年,再次改为扬州,从此一直沿用此名。
一般认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作于公元728年。可见,诗题中的广陵,用的是古地名,而诗句中的扬州,则是用的当时地名。
用当时名称,属于正常情况;用古代名称,可能另有深意。我们知道,“广陵散”是乐曲名,传说随着嵇康的被处死,“广陵散”也成为绝唱。李白可能借此渲染对孟浩然远行、二人离别的惋惜之情,有知音难求的意思。
问题三:诗写于哪一年?
文学史专家郁贤皓、安旗等人把李白这一首诗的写作时间认定为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那年李白28岁,孟浩然40岁。
这个时间,跟佟培基对孟浩然生平轨迹的勾勒相矛盾。佟培基先生认为,开元十四年(726)前,孟浩然曾漫游襄阳、扬州、宣城间,结识李白。开元十五年冬赴京师长安,第二年应进士举,不第,滞留京洛。开元十七年秋,自洛阳经汴水往游吴越。
关于孟浩然第一次到京城的时间,佟培基先生的说法可能不准确。根据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所说孟氏卒年及享年推算,孟浩然四十岁游京师那一年应为开元十六年,不是十五年。就是说,佟培基先生把孟氏入京时间说早了一年。
因此,大概情况可以设想为:开元十六年暮春,孟浩然离开家乡襄阳,在今天武汉市蛇山的黄鹤楼作短暂停留后,乘船往扬州去漫游。当年夏秋间返回襄阳。在家乡作短暂休整后,秋冬之际再动身前往京城长安,准备参加次年春天举行的进士科考试。
问题四:李白为何称孟浩然为“故人”?
李白跟孟浩然相识,时间不会早于开元十三年(725)。这一年李白才出三峡,离开巴蜀,到了荆州一带。此前,他一直在今天四川重庆一带活动。即使李白出三峡,到荆州后,主动跑四五百里路,到襄阳去拜访过孟浩然,开元十六年也才认识了三年。这时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不太合乎常理。称故人,认识的年头应该更长一些。事实上,李白对比自己大12岁的孟浩然的态度,是相当尊敬的。用今天的话说,李白当时见到孟浩然,无异于粉丝见到偶像。开元二十六年,即黄鹤楼相送十年之后,李白所做的《赠孟浩然》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才认识两三年,就称孟浩然为“故人”,是不是欠庄重呢?
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认定为开元十六年所作,是错误的,实际创作时间是大大晚于开元十六年的某个年份;二是当时28岁的李白见到自己的偶像太兴奋太激动,急于跟孟浩然套近乎,不知不觉间,措辞便过度热烈了。
问题五:“烟花”指什么?
“烟花”一语,是历来学者解读此诗时分歧最大、说法最多的地方。
“烟花”的意思,我所知道的说法就有:烟雾、柳絮,指美女,指妓女,指雨雾、杏花,指烟雾、繁花,指繁花如烟,指春天的美景,等等。烟花三月,也有描写黄鹤楼眼前之景和扬州想象之景的不同理解。
这个问题,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现在看法依旧,转述大意如下:检索现存唐诗,“烟花”有“烟+花”、“如烟之花”、繁花似锦等用法或意思,但是,大部分用例跟离别有关。因此,解读为柳絮,较为贴切。因为,柳谐音留,古时候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李白这里是借此渲染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
沈祖棻先生说,“故人”在阳春烟景之时,出游繁华的扬州,固然可喜可羡,就李白而言,仍留恋难免,故作此诗以道其依依难舍之情。前半句,阳春烟景、繁华的扬州、可喜可羡云云,等于是把“烟花”说成了扬州想象之景。我认为,这不符合李白的粉丝身份和整首诗的离情别绪气氛,跟把“烟花”说成指美女、妓女相去不远——都等于说孟浩然跑扬州快活去——这难免有戏谑、轻佻之嫌。但是,后半句,留恋、依依难舍之情,却说得很到位。
问题六:版本文字差异,孰优孰劣?
诗歌第三句,至少有如下几种版本的文字分歧:一、孤帆远映绿山尽(唐写本);二、孤帆远影碧山尽(两宋刊本,缪曰芑刊本,王琦本);三、孤帆远影碧空尽(萧士贇补注本,胡震亨注释本,四部丛刊本);四、征帆远映碧山尽(陆游《入蜀记》引)。
各种版本,韵律无碍,各有意趣,难以一概抹杀。远映、远影,前者动感,后者静穆;绿山、碧山,措辞或有雅俗之别;碧山、碧空,前者朴实,后者空灵。都在伯仲之间,难分轩轾。陆游“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可谓一家之言。所有版本差异,只有陆游所引“征帆”中“征”字比较突兀,可能是他记忆错误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