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苏洵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散文数量最少,仅有106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分别是4339篇、1220篇。虽然苏洵的散文数量不多,但其作品思想及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内容上,他对于治理国家有着鞭辟入里的分析,是针对北宋时政之弊的良方,是后世治理国家学习之典范;思想上,他将诸子百家思想融会贯通;艺术价值上,他的文章纵横捭阖,引经据典,有纵横家雄辩之风又有儒家思想循循然而善诱。
苏洵于嘉佑元年(1065)屡屡上书当朝执政和显要,如丞相文彦博、富弼,枢密使韩琦、枢密副使田况,翰林学士欧阳修,三司使方正平等,以求得到举荐和不次擢用。此外,他还针对北宋政治局势写了权书、衡论、审势、审敌等政论文,虽然效果并不理想,但在欧阳修等的揄扬之下,苏氏文名,遍满京师。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散文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用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全面的论述,具有纵横雄辩之风。苏洵做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1、 明当世之势以施恩威
苏洵的《审势》将北宋的势与周朝和秦国之势对比,通过施威和施惠讲述了周朝与秦国的破灭原因,有纵横捭阖之气势。苏洵认为施威与施惠是国家裁节天下强弱的势,"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天下震慄"。周朝施行分封制,诸侯逐渐强大,大的诸侯享有的土地可达到五百里,王畿之内反而不及千里,因此周朝势弱。秦朝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地方没有掌握大权,权力全都集中在中央,因此秦朝势强。二者一强一弱都没有达到长治久安,原因在于不能因势而定政之恩惠。
等到周朝后世失德,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伐,周朝统治者执迷不悟,仍然以姑息之道渴望诸侯强国能够归顺。苏洵认为,周朝之失在于弱政济弱势,周朝最终灭亡于弱。秦朝自孝公以来,其势逐渐趋于强大,等到他的子孙们已吞并天下之时,他们仍然不知审势,专任法制以斩挞平民。以强政济强势,秦朝最终也走向灭亡。
反观北宋政治,同秦国一样施行郡县制,地方集权于中央,天子拥兵百万,这样的国家形势,秦朝凭借其走向了强盛,然而宋朝却表现出了一种衰弱之势。官吏荒废懒惰,对败坏官事者的惩罚没有更加严厉;允许大量赎罪、频频地赦免,不过问有罪的人,而刑法不能令行禁止;冗滥士兵骄横猖狂,仗恃武力要挟奖赏,却不敢节俭省去用来维持姑息将帅士卒的恩典;将帅致使全军覆没,匹马不返,但对其败军的责任却没有加重追究;西夏、契丹强盛,欺压中国,但对他们要求增加金缯、增加钱财的耻辱却毫不敢动怒。这样的事情都是北宋弱势的表现,苏洵认为衰弱由于北宋政治,不是形势。
治理国家首先要审时度势,根据强弱之势以定政之恩惠,宋代的特点在于势强而政弱,因此苏洵力主"上威",要"一赏罚,一号令,一举动,无不一切出于威",并对"王者不上刑"等异议作有力反驳。 "负强秦之势,而溺于弱周之弊",对于这样的形势,按照孟子的仁政思想固然是行不通了,因此苏洵参乎权归乎经,他采用战国时期的权术以及法家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开拓。北宋政弱致使内忧外患,施行威政方可像齐威王一样使内外震慄。
他采用权术的观点对当世之势进行分析,统治者要因势施行恩威。茅坤曾赞苏洵文章"文如怒马奔逸绝尘而不可羁制。大略老苏之文,有此一段奇迈奋迅之气,故读之往往令人心掉。"苏洵反对儒者不言兵的理论,他认为倘若仁义之兵无术自胜,武王又怎么会任用姜太公呢,参乎权是为了弥补仁义道德的困境。他的文章有权术的思想,又将历史事件进行翻新,结合当世之事提出新的观点,使得其文章更加跌宕起伏,气势磅礴。
2、略始精中以稳朝纲
苏洵认为录用人才犹如求金于沙,敛而扬之,要放宽入士的最初门槛,在后面严加考核。苏洵在《上文丞相书》中,"失诸其始而邀诸其终,而天下无遗事"。对于冗官现象,苏洵认为要"大臣建议减任子,削进士,以求便天下",减少大臣门荫子孙数量,为天下谋便利。同时,苏洵结合先前提到的人才选拔方法进一步指出,"窃观古者之制,略于始而精于终,使贤者易进而不肖者易犯。夫易犯故易退,退进故贤者众。众贤进而不肖者退,夫何患官冗!"
苏洵引用周公任用管叔、蔡叔之例来论证他的政治主张,"略于始而精于中",周公早年与管叔、蔡叔生活在一起,后来一起进入太学学习,在射宫习射,对二人可谓是了解十分深入,但二人的野心却始终没有显现出来,直到他们到了封地做诸侯,监视殷遗民之国,遇上大事不能镇定,其后败露野心。苏洵认为圣人如周公者不是不知道搭箭射弓不慌张并不代表这个人不是不肖之人,只是借这个名义来收揽天下的人才,然后再考察他们处理事务的能力,罢免那些不肖的人。
录用人才犹如求金于沙,倘若最初的门槛就很严苛,那么就把天下有才有德之人和无才无德之人都大量拒之门外。茅坤曰:"今国家患冗吏之壅,而亦削进士之数,甚非计。盍亦用老苏之说,而精之于终也!"
苏洵选拔人才的思想对当下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选拔人才略始精中方能让更多人才有机会进入仕途,在过程中严格选拔方可让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于朝廷,从而朝纲可稳定。
3、爱惜民力以安天下
苏洵继承了孟子民本的思想,主张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从而天下才会稳定太平。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使得普通百姓赋税加重,生活本身已经十分艰难,因此苏洵主张施行薄葬,以纾民困。
嘉祐八年(1063)三月晦日,宋仁宗崩,四月"乙亥,命韩琦为山陵使",丧礼依照宋真宗永定陵规模,施行厚葬,当时不少大臣谏诤,希望能够节俭费用,以纾民困。苏洵主张为政者要爱惜民力,倘若尽心合礼,实行薄葬,上可以顺从先帝谦恭节俭的诚心,下可以宽解老百姓当前的灾难,内可以免于像华元一样有不臣之心的讥讽,而千秋万代之后可以使陵墓稳固永不被盗。
在《唐宋文醇》卷三四说:"宋仁宗增岁币于契丹,当时皆谓契丹无厌之求,奚其可从?竭中国膏血,不足以为赂矣,于是志士扼腕耻之。洵作《几策·论敌篇》,极言当绝其使,勿与岁币,而《权书》内又作《六国论》,以先发其端焉。"苏洵将历史事件与当时北宋的政治结合,针砭时弊并在《六国》中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子弟"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其后落得"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后果,苏洵对其感叹嘲讽。宋代统治者虽然也有贿赂但是并不至于此,从而达到巧妙地含沙射影,同时,六国子弟的破灭也给予了强烈的震撼。燕赵不赂秦因而获得了较好的结果,这无疑给予了北宋决策者们鼓励,拒绝贿赂。爱惜民力,百姓方可成为国君强大的武器与后盾,从而可安天下。
苏洵的《几策》《权书》《衡论》是其政论文的主体,也是苏洵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现,他对朝廷官员的上书大多也指向北宋社会问题而作,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他结合历史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以及外交内政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抒发感慨又指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苏洵主张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审时度势地施行恩威,选拔人才要略始精中方可稳定朝纲,要爱惜民力,以民为本。虽然苏洵名气并没有唐宋八大家中其他人名气大,但是他秉承着封建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将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发展与创新,参乎权归乎经,他字字珠玑的政论文在当今仍旧闪耀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