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01
无论你愿不愿意去思考,最终都会遇到关于人生目的的终极问题:此生为何?我们忙碌、奔波、操劳、享乐、放纵、思考……到头来终归逃不过死亡。当死亡来临,我们是不是能够参悟出一些道理?是不是能够看透人生?是不是知道此生为何?很多人用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写出他们的答案。答案各有不同。而对于苏秦来说,答案是明摆着的,无须思考,当他游说失败、穷困潦倒地回到家中、最需要安慰却被妻子、叔嫂甚至父母冷言讥讽的时候,他已经明确了活着的目的:财富和权力。
苏秦出生在东周,这是从西周分裂出来的小国,国小民穷,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所以苏秦很早就外出谋生了。对于苏秦童年的家庭条件,文献记载不详。《史记》中司马迁只说“夫苏秦起闾阎”,闾阎指普通百姓。《战国策》上也只是一句话:“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可见他的家庭属于社会底层。可是从他能够拥有丰富藏书这点看,应该不会太穷,当然也不可能是富二代官二代。太穷的话买不起这么多藏书。这样的家庭最能够体察出金钱和权力的重要性。
外出谋生需要有技术,还需要勇气。当时普通人的正途是务农或做生意,安心赡养父母、教育孩子。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游说,不但要离开父母妻子,在没成功之前还需要家里的经济支持。
但是,苏秦还是离开了家小和父母。他去了齐国,拜鬼谷子为师。鬼谷子名声在外,拜他为师的人很多。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两个,成为日后左右天下局势的人物,一个叫张仪,另一个就是苏秦。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知道苏秦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的那段经历。但是从他离开鬼谷子游说列国却并不受人待见的事实推测,他在鬼谷子门下学到的应该都是些书本知识,理论多于实践。或者说他在学习期间并没有很好的参透鬼谷子教给他的知识。
02
苏秦从鬼谷子门下毕业后,怀揣着干一番大事业的梦想,筹措了一笔钱,到列国去游说。苏秦先去了秦国,以连横之策说秦惠文王。但是苏秦的这次游说失败了。秦惠文王不吃苏秦那一套,客气而毫无余地地拒绝了他。苏秦不灰心,在秦国呆好久,连续十余次给秦惠文王上书,阐述连横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但秦王再也没有接见他,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他说秦毫无进展,盘缠却用完了。没钱付房租、衣服鞋子破了没钱买,到后来连饭钱也没有了,“形容枯槁,面目犁黑”,活脱脱一个乞丐相。他走投无路,只能先回家。令人感动的是,尽管穷到一副乞丐样,他仍旧背着书箱,他在鬼谷子门下学习时记下的笔记一本也没有丢,甚至在回家路上休息时还会拿出来读一读。
苏秦的第一次游说失败了。归结原因,乃是他没有看清楚形势。他选择秦国,看好的是秦国的强大和秦人能征善战。他看到秦国是一轮冉冉升起的旭日,但是却没有考虑到眼前更为现实的因素:秦孝公刚死,尸骨未寒,他的继承者秦惠文王便宣布商鞅谋反,下令将他车裂、诛灭全族。秦惠文王刚即位,又处死了商鞅,势力还不稳固,这个时候他的首要目的是保住王位,而不是开疆拓土。
对于苏秦来说,比秦王拒绝更让他寒心的是亲人对他的冷漠和讥讽。当他背着书箱、穷困潦倒地回到家里,妻子不理他,嫂子看不起他,甚至连他爸妈都埋怨他,他们对苏秦说:“俗话说:志比天高命比纸薄,你做事情也要衡量一下自己有几斤几两。我们东周人的风俗,是在家务农,做小本生意,谋得养家糊口的资本。有机会发了财,全家欢喜,没机会发财日子也过得去。可你却丢掉务农做生意的老本行而去干那耍舌头的活,怎么能不贫穷潦倒?我希望你好好想一想,不要执迷不悟。我们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把一家人的积蓄糟蹋光了,以后咋过日子?”苏秦听了这些话,怎能不痛心不难过?是就此放弃还是继续坚持?苏秦遇到了人生最艰难的抉择。在这个人生十字路口,苏秦必须思考该何去何从!
03
有一些人,在他柔弱斯文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无比强大的心灵,这颗心支撑起他的整个人生。他的思维意识太超前以至于身边的人将其视为异类,他的理想太宏大以至于周围人鄙视他为狂妄之徒。他孤独、郁闷,是那颗强大的心支撑着他,朝着认定的方向坚定前进。
妻子父母的态度深深刺痛了苏秦,但是他丝毫不理会父母的规劝和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他真切地感受到金钱的重要性。他对自己说:“为什么耍嘴皮子就不能取卿相之尊而有金玉锦绣?我就不信邪。”只是这个时候他不想去跟他们解释说明,也没必要让他们理解,他知道他们不会支持。他暗暗告诉自己:只要我有了钱,他们会自己改变态度。在周围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他作出这个决定,可见他内心的强大和执着。
他一边反思自己说秦失败的原因,一边把家里的藏书重新看了一遍。苏秦是个书迷,酷爱藏书。在去齐国拜师前已经收藏并研读了很多书籍,有兵书、有地理书、还有哲学书等等。这次他整理、温习藏书,发现一本以前被忽略的书,《太公阴符经》。这是一本兵书,它是苏秦人生的转折点。见到此书,他眼前一亮,凭着直觉他知道这本书上的知识对自己以后的游说将大有用途。于是他一头扎进书中,发奋钻研。深夜读书读到昏昏欲睡时,他就拿针刺大腿,强迫自己清醒,集中注意力,即使血流到脚跟也不去管。一年时间过去,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从《太公阴符经》中学到的计谋一定可以游说天下君王。他信心满满,厚着脸皮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笔钱作为路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游说之路。
人生的成功离不开运气,但不能把“运气”的作用无限放大,除了运气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决定人的成功。如个人性格、道德品质、社会环境等等。而这些因素中个人努力尤其重要。虽然这是一个“拼爹”的年代,但仍旧可以确定地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04
苏秦出道时以连横说秦,结果失败了。经过对《太公阴符经》的研习、对时局的分析和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苏秦二次出山就改变了方向,他转而以合纵说山东诸国。
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苏秦二次出道,求见周显王,显王是个软耳朵,身边亲信说了一通苏秦的坏话,就拒绝接见苏秦。苏秦又去赵国,求见赵肃侯。此时赵肃侯任用他弟弟奉阳君为相。奉阳君嫉贤妒能,不愿让说客接近赵肃侯。苏秦又去燕国求见燕文侯。可是燕文侯迟迟没有接见他。此时苏秦已经快到崩溃的边缘了。他潦倒散漫地走在燕都的街道,如果燕文侯也拒绝他,他真不知道下一站该去哪里!此时此刻,他想起家人跟他说的话,他暗自怀疑:“难道我的命运就只能种田做生意?难道游说真是条死胡同?”虽然他在自我怀疑,但他从没想到要放弃。他苦苦支撑着,不断找门路求见燕文侯。他在燕国滞留了一年,燕文侯才勉强召见他。
燕文侯问道:“你这样坚持见我,所谓何事呀?”
“目前燕国处于危难关头,我来是想帮助大王,给燕国指一条明路!”
“哦?你说说看。”
苏秦于是把他为燕国准备的发展战略缓缓托出。他先分析了燕国的地理位置,指出燕国所处乃是“天府之地”。继而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各国都受到秦的威胁,甚至被秦攻击,唯独燕国太平无事。原因乃是燕国与赵国接壤,秦忙于进攻赵,无暇顾及燕。如果秦国吞并了赵,则秦国就成为燕国的邻国,到那时候燕国就危险了。因此,燕国盟秦抗赵的外交政策是错误的,对燕国不利。他说:“秦之攻燕,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没有比这更失策的了。
“请先生说说我该怎么办?”
苏秦定了定神,说道:“希望大王放弃与秦的盟约,转而与赵合纵,我再说服其余四国,加入合纵,到时天下一体,共抗强秦。只要能说服六国合纵,抗秦的事,让赵国、魏国这些与秦接壤的国家去做,燕国处于大后方,胜利了,有燕国的一份;失败了,燕国不会有损失,大王可以永远高枕无忧。”
燕文侯激动地说:“燕国夹在齐赵两个大国中间,简直就是在鸡蛋上跳舞,提心吊胆。果能如先生所言,寡人请以国从。”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燕文侯给苏秦车马金帛,苏秦于是带着大笔财富和权力从燕国上路前往赵国。苏秦出道时“通过游说国君而获得权力财富”的理想实现了阶段性跨越。
苏秦这次见赵肃侯非常容易。此时,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已经死了。苏秦见了赵肃侯,单刀直入,说道:“天下谋士很久前就想为大王服务,怎奈大王不愿担当治理国家的苦差事,国事都交给奉阳君。而奉阳君嫉贤妒能,所以没有谋士来给大王献策。现在奉阳君去世了,大王你又重新担当重任,所以我来求见你。”
“你有什么计策能使赵国称霸天下?”
苏秦首先分析了赵国的国际关系,阐述各种厉害,然后指出赵国与燕结盟才是当前最好的策略。然后他又分析赵国的地理形势,阐述合纵韩、齐、魏、楚、燕以制秦的可行性。最后他指出合纵的具体目标:
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其粮道,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其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皆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并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纵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
赵肃侯听完,大为激动,他说:“今客有意存天下,寡人敬以国从。”于是他给苏秦“车百乘,黄金千溢,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05
说服了赵肃侯后,苏秦继续施展他的口才,相继说服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参与合纵,共同制衡秦国。苏秦所到之国,国君无不表示“敬以国从”。于是金银财富源源而来,苏秦佩六国相印,被赵王封为武安君。他的事业达到人生顶峰。有财富,有权力,所谓“黄金万溢为用”,“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能抗”。他的理想实现了,他的亲朋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改变得坚决而彻底。
他回赵国复命,路过家乡洛阳,周显王派军队开道,并亲自迎接,规格之高,令人咋舌。苏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嫂到仪仗队前迎接他回家,都不敢抬头正视,只能斜着眼睛瞟一下。苏秦回家,全家人俯伏在地,侍奉他吃饭。
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以前傲慢而现在却这样恭顺呢?”
他嫂子也不掩饰,真诚地回答说:“以季子(苏秦字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无话可说——既然嫂子说得如此直白和透彻,就没必要再说其它了。他只是感叹说:“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人呐,千万别忽视金钱和权力。
06
自出道之日起,苏秦清楚地知道他人生的目的是财富和权力。所以他就朝着这两方面努力。通过合法途径追求财富和权力不但没有错,而且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力,甚至是义务。汉代人在解释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就说“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明确将追求财富和博取功名视作男人的义务。
苏秦追求财富和博取权力的途径是“游说”。所谓“游说”,乃是说客给诸侯王提供政策参考。如果君王乐意采纳,说客就能得到报酬:也许是金钱,也许是官职,也许两者皆有;如果说客有能力,还能成为政策的执行人。苏秦就是“合纵”政策的执行者。实质上,苏秦是个服务者的角色,他服务的对象就是山东六国君王。他为君王提供服务,当然应该得到报酬。这道理到现在也依旧通行:只要你能为别人提供服务,就会得到报酬。
07
在此有必要交代一下苏秦的最终结局。
燕文侯死后,燕易王即位。苏秦和易王母、文侯夫人私通,被燕易王察觉。燕易王不但没有怪罪,反而更加厚待苏秦。
苏秦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燕易王的这种反常立即引起了苏秦的警觉。他认定燕易王不会放过他,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他对燕易王说:“为了增加燕国的国际地位,请大王派我去齐国。”燕易王答应了他。
苏秦装出一副得罪燕易王而流落到齐的姿态,求齐王收留。齐王收留并重用了苏秦。因此惹怒了齐国大夫。于是有人派刺客刺杀苏秦。苏秦身受重伤,治疗无效,眼看快不行了。齐王前来探视,弥留之际的苏秦说:“大王,我就要死了,不能再为齐国出谋献策了。”
齐王很难过,他说:“先生别担心,我一定会抓到凶手,为先生报仇。”
苏秦知道刺客靠山硬,很难被抓到。于是他给齐王献策说:“我死后,请你宣布我是燕国的间谍,意图在齐国谋反,将我五马分尸。这样,杀我的凶手就会到你面前邀功。大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为我报仇。”
齐王答应了他。死了的苏秦被五马分尸,刺客果然到齐王面前邀功,被齐王擒杀。
这就是苏秦的一生,一个毕生追求财富和权力的利己主义者的一生。他一生都在为别人出谋划策,临死仍不忘算计刺杀他的刺客,用这种方式完成了对人生的最终总结。苏秦死去很久了,但他那句“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却仍旧回响在人们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