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一、东坡帽
头戴东坡帽的苏东坡
是的,苏东坡发明了一种帽子,叫做东坡帽。当时苏东坡被贬,较为失意,在此期间,却发明了一种帽子,被当时百姓纷纷效仿。这种帽子乌纱材质,帽顶较高,帽檐较短,形状类似桶状。还有好多别的名字,比如子瞻帽、高桶帽、桶帽、孑瞻样、东坡巾、乌角巾、桶顶帽等等。
其实在宋朝,帽子的种类真的是纷繁多样,不同的帽子,代表了不同身份,在当时是不能乱戴的。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下宋朝各种各样的帽子,准备好了吗?
在介绍帽子之前,首先简单说下帽、冠、笠三者的区别。
简单理解,帽,谁都可以带的,属于统称;冠,这个就有身份的区别了,普通人是不能戴的;笠,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比如斗笠,用来遮风挡雨的。
二、东坡肉
红烧肉又叫东坡肉,如今大江南北不管是川菜、湘菜、还是淮浙一代都是一道备受推崇的美味,虽然做法和口味各地均有不同,但是东坡肉的发明和传播确实和大文豪苏东坡有着密切的连联系。
苏东坡文章洒脱奔放,为人也是狂放不羁,但是对于做官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宋神宗熙宁十年也就是公元1077年,苏轼在徐州做知府,正好碰上黄河决口。苏东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带领徐州人民奋战了七十多个日日夜夜,最后筑起堤坝将徐州城包住了。徐州的老百姓为了感谢这位与来百姓同甘共苦、共同进退的父母官,于是自发的往苏轼府上送酒送肉。苏轼推辞不掉,也就只好收下命人将这些猪肉按照自己的要求烹制成红酥酥,四方四正,香滑可口、肥而不腻的红烧肉,返赠给那些日夜奋战在抢险第一线的老百姓。百姓们吃过之后赞不绝口都说好吃,但是当时又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于是就起了个名字叫“回赠肉”,并且成为徐州的一道名菜流传至今,但是那是的东坡肉还没有传遍大江南北。
元丰三年,苏轼被贬到黄州自己开荒种地炒菜烧饭,并且给自己取了个|“东坡居士”的名号。由于苏轼经常烧制“红烧肉”给别人品尝,这一来二去这“东坡肉”便在当地流传开来。但是此时“东坡肉”仍然只是在徐州和黄州有名。
让“东坡肉”享誉大江南北的时期是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当时由于暴雨连连,太湖、西湖之水经常泛滥成灾,老百姓苦不堪言。苏东坡于是又带领大家疏通河道整治湖泊,让西湖周边焕然一新。当地老板姓听说苏轼在徐州和黄州的时候喜欢吃猪肉,于是过年的时候争相往他家送酒送肉,苏东坡效仿在徐州时的做法,将猪肉烧制成“东坡肉”之后再分给大家一起食用,老百姓吃过之后口口相传,从此“东坡肉”成了一道闻名遐迩流传甚广的名菜。而且毛主席也是“东坡肉”的拥趸。
“东坡肉”始创自四川眉州时期,经由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杭州的传播,最后成了一直到流传千古,享誉南北的名菜。
三、东坡鱼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一你专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