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佳句赏析 > 说苏洵是伟大的教育家并不过分,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就是苏轼苏辙

说苏洵是伟大的教育家并不过分,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就是苏轼苏辙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一门词客三父子,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父子”指的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苏”,父亲苏洵和两个天纵之才的儿子:苏轼和苏辙。

“唐宋八大家”中三父子就占据了三席,举世瞩目。

说苏洵是伟大的教育家并不过分,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就是苏轼苏辙

苏洵擅长写论文,他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而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加上精辟的见解,连当时的文坛领袖人物欧阳修也称赞他“搏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苏辙则是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他的文章“汪洋澹泊,深醇温粹”,相当出色。

而苏轼作为三苏中成就最高也是最为著名的一位,诗、词、散文、书法、画无一不精,文恣肆纵横,诗题材开阔,词开立豪放一派,散文则行云流水,姿态横生,可谓文坛领军人物和文学界“金满贯”选手。

除了文章名垂千古,为人方面,苏轼坦诚率真,豁达超脱,豪放不羁;苏辙则淡泊冲和,老成持重,两个人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个性,和而不同,但人生成就各有千秋。

看到父子三人巅峰的文学成就和鲜明的个性特色,不由得让人思考,作为父亲,苏洵是如何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两个儿子呢?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身体力行

相信大家对三字经中对苏洵二十七岁发奋读书,大器晚成的典故并不陌生。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年轻时的苏洵因家境殷实,以及自视甚高而无心读书,十八岁考过一次进士,没考中,索性不考也不读书了,因为没有经济压力,便四处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等到苏洵结婚生子,他的态度才认真起来,看到自己的哥哥和内兄,都考中功名,即将走上仕途,才深受刺激,加上妻子的激励,进而奋起读书。

迷途知返的苏洵同样想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说苏洵是伟大的教育家并不过分,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就是苏轼苏辙

苏洵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强烈感知到,读书要趁早,并且越早培养起读书的兴趣爱好越好。

他在引导两个儿子向学的道路上也煞费苦心,他对比自己年少时的顽童心理,深刻理解并运用了这一点,成功地让两个儿子爱上了读书。

他在孩子们玩耍的时候,故意躲起来津津有味地读书,等孩子们好奇地想知道父亲在读什么时,他又赶紧把书收起来,显得非常神秘。

时间长了,两个孩子便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便父亲不在身边,也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父亲的藏书。

因材施教,活学活用

兄弟二人性格迥异,苏轼外向奔放,苏辙沉稳恬淡。

苏洵深知两个儿子的性格,他见老大锋芒毕露,容易得罪人,就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就是提醒苏轼要收敛,放低自己,进而取字“子瞻”,也是提醒做事要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

而内敛的苏辙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为“子由”,希望他能更洒脱自由。

而这段老父亲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在苏洵的《名二子说》中也阐述得淋漓尽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在父亲的的悉心引导下,苏轼苏辙从小就开始练习写作。

说苏洵是伟大的教育家并不过分,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就是苏轼苏辙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就是,苏轼十岁时,面对父亲的作文题目《夏侯太初论》,竟然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峰虿”这样的句子。

意思是说,一个勇敢的人,能摔碎价值连城的美玉,却可能被瓦盆的破裂声惊吓;能和猛虎搏击,却可能被野蜂毒蝎吓得惨然失色。说明人们能够过得去大风大浪,却可能在小阴沟里翻船。

能写出如此有论点的警句,就能看到其中小苏轼主动读书,锐意思考的过程。

这也充分说明了苏洵倡导的不死读书和活学活用的教育理念,苏家两兄弟在写论文的过程里必须要充分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写出绝佳文句:

  • 阅读历史资料去充分了解夏侯太初这个历史人物。(主题性阅读,提升知识广度和深度
  • 调动脑海中的素材,引用借鉴,遣词造句。(提升文字能力
  • 运用逻辑思维去写人物评论。(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这种提升主观能动性的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综合性的思维训练和写作,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张倒逼自己的成长的绝佳手段。

教学相长,一起学习讨论,知行合一

苏洵潜心钻研的同时,也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并且时常进行主题阅读理解写作和讨论。

比如指导两个儿子写对《春秋》、《论语》、《孟子》这些经典的理解和感想,并和他们进行讨论。两个儿子十几岁时,他就与他们一起探讨国家兴衰的本质原因。

这无疑是父子间自主探究互享学习的乐趣,并且在这种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在思维训练和写作实践中不断体验知识的奥妙。

在无限乐趣中学习提升,在学习中收获快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说苏洵是伟大的教育家并不过分,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就是苏轼苏辙

年复一年的丰富的思维训练最终让两个儿子受益匪浅。

他们不但学会了知识,知道如何去学习,并且形成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写作的能力,懂得去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事物,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崇尚内心的自由,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优秀作品

苏洵历经二十年读书写作想考取功名,无奈屡试不第。

当人生的一扇门被彻底关闭后,另一扇门就会打开。

还好苏洵不是迂腐较真的人,他彻底放下功名专心读书后,文学功力一日千里。

在他闭门读书的十年时间里,精神自由地读书思考和写作,不用考虑功利性,既然不能进而立功,何不退而立言?

就这样,多篇名作如《权书》、《衡论》、《几策》就应运而生。

苏洵的读书方法和心态,也深深地影响着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尤其是苏轼以后的作品都在彰显父亲的理念,那就是:

人只有倾听内在,为自己的内心而活,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真正伟大的作品而千古流芳。

而苏轼在人生起伏和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境界,也足以令我们仰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开阔眼界形成的人生大格局

苏洵年轻的时候,豪放不羁,终日游山玩水,正是: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一直到二十几岁,读书几乎荒废,文章不成,功名不进,可以说是一事无成。

但就是这样乐山乐水的经历,开阔了苏洵眼界的同时,也打开了两个儿子新世界的大门。

父亲出游的经历,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年少的兄弟无限的素材和想象。

他们憧憬,向往,在脑海中一遍遍神游,促成了他们作为文人的独特的思考,人生的大格局慢慢成型,正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说苏洵是伟大的教育家并不过分,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就是苏轼苏辙


公元1056年,苏洵带两个儿子进京赶考。

年仅22岁的苏轼高中榜眼,名动京城,20岁的苏辙也同科进士及第,作为父亲的苏洵一时间春风得意,风头无两。

由此可见,苏洵运用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培养了两个儿子的读书习惯。

针对兄弟两人各自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

同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讨论,知行合一,教学相长。

从自己屡试不中,到彻底放下功名,潜心读书的经验中,传达了读书做人应崇尚内心的自由,才能写出伟大作品的理念,使得苏轼苏辙在文学创作上受益终生。

最后苏洵的年少游历又开阔了两个儿子的眼界,影响并最终帮助他们形成了人生的大格局。

相关阅读

  • 聊聊苏轼的一生

  • 成语词句网佳句赏析
  • 苏轼生平,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一路坎坷,走了将近一年,于1101年6月15日回到常州
  • 国学·经典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 成语词句网文章阅读
  • 论语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学习
  • 《论语》的版本源流

  • 成语词句网文章阅读
  • 论语的作者,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论语》在战国初期成书之后,经历了秦始皇时代的“焚书坑儒”,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