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嬴驷即位。
这一年,一手缔造秦国律法,帮助秦国崛起的有功之臣——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商鞅之死着实令人扼腕,然而在面对积怨已久的秦国士族,杀一人足以泄士族之愤,商鞅之死又似乎是必然的结果。
秦惠文王选择处死商鞅,却未废黜商鞅所留下的秦国律法。也正是这一选择,令秦国在与诸侯的纷争中始终具有永不停歇的生机和活力。
这一年的秦国,在秦孝公二十四年的励精图治之下,已经不再是昨日任人宰割,四分五裂的弱国。
放眼天下,这个原本偏居于西隅的国家,日益强盛,成为了悬在诸侯列国头上的一柄达摩克立斯之剑。
面对父亲留下的江山基业,年仅二十四岁的秦惠文王按捺不住自己的雄心壮志,欲东出函谷与天下诸侯逐鹿中原。
这一天,一个奇怪的年轻人来到了秦国,据说他有帮秦国一统天下的良策,他就是苏秦。
没错,这个合纵六国不可一世的人物,早年是想为秦朝谋划的,而他一开始的战略的并非合纵,而是连横。
这个年轻人很是奇怪,他身后的长剑是倒着背的。别人负剑,是剑柄朝上剑尖朝下。而他却是剑尖朝上剑柄朝下。后来的武学家根据他独特的负剑方式,发明了一个专用的招式“苏秦负剑”。当然,这是后话了。
秦惠文王打量着这个年轻人,他气宇非凡,口若悬河,似乎隐隐中透露出来一些与众不同,然而秦惠文王早已见多了这样夸夸其谈的说客,便认定这个年轻人也同别人一样,只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几年之后,这个年轻人将成为闻名天下的大人物,更没有想到他将会携六国之兵而攻秦,成为自己国家最大的威胁。也正是这个失误,让他的东出计划足足等待了十五年。
苏秦出生于东周的雒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一带。不过讲述他的故事之前,先说明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掉了商朝而建立了周王朝。一直到公元前771年,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这就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西周也就此结束。
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大臣们拥立他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国都东迁至洛阳。
史学家按此划分,将东迁之前的周朝称之为西周,东迁之后的周朝称之为东周。
自此之后,周王朝的气数开始走了下坡路,周朝日益衰微,而诸侯越发难以控制。苏秦就是出生在这个时期。
史料中都说苏秦早年家庭并不富裕,但是按理来说苏秦早年学习的学费,以及游说诸侯的部分资金,也不是贫困家庭负担的起的。子清推测苏秦应该是属于当时的中产阶级。
而他的老师很厉害,姓王名诩,也就是后来被誉之为谋圣的鬼谷子。
其实今天许多人说,苏秦,张仪,庞涓,孙膑,甚至是当时毛遂,徐福,商鞅,等等精英都是他的弟子,实属无稽之谈。史料记载写了他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而前者的说法是来自于传说和小说,详见清代小说《鬼谷四友志》。
书归正传,苏秦游说秦国失败了,他连横的愿望就此破灭,同时他的人生也陷入了低迷。
《战国策》中非常细致的描写道:黑貂做的大衣也用尽,黄金百斤也被用完,形如枯槁,面如死灰,腿上裹着破布,脚上穿着草鞋,总之就是一句话:惨的不能再惨了。
回家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亲人对他施加的冷暴力,嫂子不为其做饭。老婆不给他织布,连爸妈都不想和他沟通。邻里邻居看到这个情况纷纷跑来安慰他,当然不乏有幸灾乐祸的成分在。
“搞不成就别搞了,家里还有两亩地等着你耕呢。”
苏秦真的怒了,他开始了发奋的学习。事业的挫折,亲人的离隙,父母的疏远;种种困苦并没有将这个追梦少年击垮,却使得他愈发的勤奋刻苦。
我的朋友曾对我说,一个人牛逼,不在于他有多大的权势,而是在于他是否能够克制本能,扭转逆境。而苏秦,恰恰就是这样的人。
据说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终日不出。房间里是成山的书,瞌睡时以锥刺大腿来提神,其刻苦程度远超今天的高考生。后来他又意外的得到了一本奇书《周书阴符》,战国策叫《太公阴符》。在这本书中它悟出了两个法门“揣”,“摩”。
至此,苏秦神功大成,天下说客无出其右。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个嫂子很有趣,在后来当了联合国秘书长的苏秦荣归故里之时,这个嫂子连头也不敢抬,匍匐着爬倒了苏秦面前。
苏秦问她:为何你之前对我那样傲慢此时却又如此恭敬呢?
她的回答耐人寻味:因为您现在人贵金多啊!
不得不说,她着实给苏秦上了生动的一课。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过如此。
没有人知道苏秦当时在想什么,或许他也曾在无数个夜晚辗转难眠,也曾无数次捧着书卷望月兴叹,看着累累书山,残烛一盏,自诩满腹经纶,而天下却无他立锥之地。
不论怎样,苏秦依旧是出发了,他乘着车轩,跨过穷山峻岭,一路风尘,来到了这个中原版图东北的疆界——燕国。
在这里他将开始他人生的转折,历经世人的嘲笑,讽刺,质疑之后,他将踏上合纵之路,书写出一卷令人神往的外交神话。
宫殿之上,燕王静静的注视着这个年轻人,不远千里而来到这个偏僻的国家。他究竟想要做什么?
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大殿荡起······
“燕国东有朝鲜,辽东,西有胡林,楼烦,北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方圆两千余里,兵甲十万,车六百,马六千,粮食足矣支撑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险,北有枣粟之利,可称之为天府之国。”
这是一段精彩的论述,苏秦在此之前已将天下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国家势力谙熟于心。
我们可以相信,燕王在听到这一番有理有据的形势分析之后,已然对眼前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这就是苏秦悟出来的“揣”字诀。
所谓“揣”,就是揣量天下形势,兵甲多少,民心向背。用一番有理有据的陈词而打动君王。
如果我们留心就可以发现,苏秦的游说都采用了这样的开场白。
“大王可曾想过,燕国一直以来未曾有过大的战事,究竟是为何?”
这是苏秦悟出来的“摩”字决,陈之利害而摇动君王的心神,从而将君王的意志牢牢的控制。
眼见燕王的神色变得凝重,苏秦便继续了自己的言辞。
“原因就是在于燕国的南边是赵国,赵国与秦国处于战争关系。正因秦赵两国交战,互相牵制,所以燕国才保持了这么久的太平。”
“但是如果有一日,秦赵两国不在征战,赵国必然会攻打燕国,那时只需十日,赵国浩浩荡荡的军队便会兵临城下,燕国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燕王傻眼了,苏秦的这番言辞说的他直冒冷汗,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处于者危险之中,竟全然不觉。连忙问道:“先生可有应对之策?”
苏秦暗自欣喜,款款说道“当前唯一的办法,就是与赵国联合,届时燕赵联盟,赵必全力战秦,即可使燕国无后顾之忧,又可并不血刃而无敌于天下。”
听得此言,燕王欣喜万分,连忙请眼前这个年轻人代劳去游说赵国。
其实这个战略目标的选择对于苏秦来说是不利的,因为秦国和燕国之间,还隔着韩赵魏三个国家,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然而苏秦却通过言辞,将眼前的安泰说成了危机,将远在另一端的秦国说成了影响存亡燕国的大敌,着实令人叹服。
就这样,苏秦通过自己的雄辩之才,步步紧逼,将燕王引入了自己的连横计划之中。于是苏秦受燕王之托,带着资金和马车,浩浩荡荡的前往了他将要游说的第二个国家——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