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今天的中艺汇品书法和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之前都是整篇文章围绕着一位书法家的其中一件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的,但是这次小编想换一种模式。在这篇文章中,你会看到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的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介绍全部作品当然是不可能的,毕竟太多了)。好了,现在就让我们正式开始吧!
首先,我们还是要按照惯例来说说苏轼这个人。其实以苏轼的名气来说根本用不着小编再来介绍,但是人们知道和了解的基本上都是作为文学家、诗人的他,而不是作为书法家的苏轼。苏轼的书法无论是在他所生活的北宋还是整个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与黄庭坚、米芾还有蔡襄三人一起被称为"宋四家"。他擅长行书、楷书,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这些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而他的观点也是宋人书法尚意的直接表现,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作品。
我们要来欣赏的这第一幅作品,便是在去年年底的佳士得拍卖会上引发轰动,以4.636亿元的天价成交的《古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这幅作品之所以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之所以会值那么多钱,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它是苏轼现存的书画作品中最有可能是真迹的的那一个。
其实本作并无苏轼本人的题款,人们判断它应该是苏轼真迹的根据是上面有刘良佐和米芾的题诗,再结合宋人对苏东坡画风的记载和描述而进行判断的。这幅作品显然是属于文人在闲暇时光中的即兴之作,它与下面的这些包含着多种情绪和思考的作品有所不同。选择以古木怪石作为题材,在当时并不多见,可将其别出心裁之处。
第二幅作品是苏东坡的行楷书代表作《前赤壁赋》,纸本,纵24.8厘米,横239.3厘米。此卷前有残损,缺失三十六字,明代文徵明以另纸补入,经宋代贾似道、明代陆完、项元汴、清代梁清标等递藏。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苏轼在元丰五年七月所作。
大多数的时候这篇《前赤壁赋》都是作为苏轼散文的优秀代表被人们所熟知的,毕竟里面很多句子和语段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且在中学语文书里此文是要求全篇背诵的。不过,知道《前赤壁赋》还是书法作品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吧?苏轼之所以能够在文学创作和书法创作上都达到顶尖的高度,其原因大概就是他对这两方面都足够重视并不厚此薄彼,还有一点大概就是因为他在文学、文化上的素养会作用于书法之上。
接下来登场的作品是苏轼楷书《祭黄几道文》,这幅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纵31.6cm 横121.7cm的作品是苏轼传世楷书中的代表作。它的创作背景是是苏轼与弟弟苏辙联名哀悼同年黄好谦的祭文,是苏轼五十二岁时的作品。因其书风古雅遒逸,真率自然而饱受赞誉。
这第四幅作品是比较特别的,我们知道苏轼更擅长行书、楷书,草书作品则相对少一些,而这幅《梅花诗帖》则被认为是苏轼唯一留世的大草作品。这幅作品与苏轼的其它很多书法名作一样写于他被贬黄州期间,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也许有的时候苦难与失意确实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吧?
最后,也就是最重量级的作品来啦,它就是苏轼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大家都知道这幅作品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的寒食节对人生的感叹之作。《黄州寒食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不用小编多说,小编想来说说当初苏轼为什么会被贬到黄州来。而这就要说起宋代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了。
我们都知道宋代是一个相当重视文官的朝代,虽然这一点被不少人所诟病。其实这是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以文立国、厚待士大夫的国策,所以北宋前期的政治氛围非常和谐的。文人们批评君王、议论国政都属于常态,整个氛围十分自由。
乌台诗案的发生还要联系到另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北宋王安石变法。到了宋神宗赵顼继位时,他为了改变北宋对外软弱的局面启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史称"熙宁变法"。此举遭到了当时大多数大臣的反对,苏轼也在反对派当中。但宋神宗是铁了心要变法,他为了支持王安石不惜打破北宋原有的政治生态和规则,以君权的力量将大批"旧党"清出朝堂,提拔一些支持变法的人。
如此一来,两派之间的政治斗争便开始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后来随着一些投机分子的加入,就不再只是简单的辩论了,双方开始做出人身攻击、栽赃陷害、排除异己的行为。后来这次变法失败,王安石罢相,但宋神宗并不甘心他决定自己亲自出马主持新变法,史称"元丰改制"。
这一次,宋神宗的手段更加强硬,新党人利用这一点趁机炮制出了"乌台诗案"。很快他们的机会就来了:苏轼调任湖州时,给宋神宗写了一篇例行公事的公文《湖州谢上表》,在文中用隐晦的手法又批评了新法,一下子就被人抓住了把柄。新党的人趁机火上浇油,纷纷要求处死苏轼。此案还使苏轼的朋友黄庭坚、王诜、司马光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最后,因为北宋的基本国策再加上朝中元老、皇亲国戚们求情,苏轼才免于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