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东汉末年,诸侯纷争,不管你高兴还是悲伤,三国鼎立的时代就此来临。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战以后,曹操、孙权和刘备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时东汉政权实际上名存实亡,汉朝400年的基业即将倾倒。225年曹丕亲率水陆大军伐吴终因天寒水道结冰,舟不得入江而还。返回的半路上又遭东吴高寿的500名敢死队员的突袭,这就是曹丕的最后一战。这与刘备伐吴似乎同出一辙,难道孙吴就是曹魏和蜀汉的克星吗,其实不然。只是此时鼎立三方经过多年经营,根基均已巩固,吴蜀虽然弱小,但联合起来,足以与曹魏抗衡。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以帝王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史称魏文帝。开始了他七年的执政生涯。在执政期间,曹丕继承乃父曹操统一山河的志向。
黄初二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鼎立三方中已经有两家正式亮出了旗号,只剩孙吴一家了。刘备当了皇帝后,起兵几十万,沿长江东下攻打孙权,要为关羽报仇。在刘备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孙权派遣使者面见曹丕,向其称臣,奏章恭敬卑微,并使者禁止返国。文武百官一齐道贺,曹丕也沾沾自喜。
这时,曹丕手下的谋士刘晔说:“应乘势出大军,渡江击吴,孙吴灭亡了,则蜀国势单力孤,势难久存。这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曹丕却不以为然,“别人投降称臣,我们却乘机翻脸,恐怕会阻塞天下英雄归降之心。”曹丕终于接受了孙权的降表,并派太常卿邢贞前往武昌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孙权亲自前往驿站等候邢贞,他手下的文臣武将都认为这是耻辱,孙权却说:“从前刘邦也曾接项羽封号为汉王,做人做事,要有勇气面对现实,一个虚名,对我有什么损失呢?”如能屈能伸的气度,真不愧为鼎足而立的雄主。
曹丕听说进攻孙权的蜀军,用树木做栅栏,连营七百多里,便说刘备犯了兵家大忌必败。果然,不久陆逊就在夷陵大败蜀军。
曹丕要孙权把儿子送到洛阳,作为两家和好的保证。孙权虚与委蛇,一味推托。曹丕才发现上了孙权的当,不禁大怒,打算起军伐吴。谋士刘晔说:“现在讨伐时机已过去了。孙权刚刚获得胜利,上下一心,而且有江河湖川相阻,不可能仓促将他制服。”曹丕不听,遣大军南征。孙权因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未被征服,再加上刚与蜀军战罢,军士需要休整。故而又上书曹丕,容他悔过自新,并说打算代儿子孙登向皇家求婚,又说“打算派孙邵、张昭护送孙登同时入洛阳”。
曹丕此时倒抓住了要害回书说:“我岂愿劳师动众到长江边去,只要孙登早晨上道,我晚上便退回大军。”
至此孙权已哄骗不下,便不再使用曹魏年号,自奉年号为“黄武”。与曹丕决裂,正式自主经营吴国。曹丕被孙权耍弄了一番,十分震怒,便驾亲征,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到蜀国访问,与蜀汉恢复往来。东吴和曹魏双方在长江边互相攻伐,谁也奈何不了谁,尽管曹魏人多势众,却常常吃亏。到黄初四年(223)三月,曹丕只得下令班师。这次南征,劳师糜饷,无功图返。
这年夏天,蜀主刘备在永安(今四川奉节)逝世,太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吴国,与孙吴交好。孙权也明白只有两国互相依靠,才能与魏鼎足而立。如果两家不和,势必被魏所乘,都不可能生存下去。于是吴蜀恢复了联盟。
曹丕闻听吴蜀复盟,感到不妙,便于黄初五年(224)再次伐吴。留下尚书仆射司马懿镇守许昌,八月曹丕登上御舟,顺着蔡河颖水进入淮河,九月抵达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东吴将军徐盛率军备战,这时江水正涨,波涛汹涌,曹丕走到江边,长叹道:“我们虽然有强大的骑兵,却没有用处,看情形无法攻击。”正好暴风骤起,曹丕乘坐的御舟,锚链刮断,失去控制,随波飘荡,几乎翻覆,曹丕于是下令班师。
黄初六年(225)春,曹丕又令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亲率水陆大军再次伐吴,这次伐吴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征战。御史中丞鲍勋劝阻说:“屡次出征,始终不能战胜,原因在于东吴跟蜀汉唇齿相依,依使山川险阻,我们难以攻下。大军一出,物资消耗很大,不可以兴兵。”曹丕大怒,把鲍勋降为治书执法。此时蜀汉诸葛亮率军南征,七擒孟获,降服了西南少数民族。
曹丕大军于十月达广陵,江岸上魏国军队十余万,绵延数百里,旌旗招展十分壮观。然而东吴戒备森严,无机可乘,适逢天气寒冷,水道冰封,船舰不得入江。曹丕只得再次下令班师。东吴将领孙邵派部将高寿率敢死队五百人在曹军归途狭路上,突然袭曹丕御营,高寿夺得曹丕备用御车“羽盖”呼啸而退,数千艘舰船拥挤河冰中不能前进,尚书蒋济多方设法才把舰船一艘艘拖进淮河,返回基地。
黄初七年(226)正月,南征归来的魏文帝曹丕,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文臣武将的簇拥下,返回许昌。这次伐吴,数千战舰,十万铁骑,遮江蔽日,何等气势。可除了对着咆哮的江水示示威外,仍没有动着东吴一根毫毛,反而在班师时遭到几百吴兵突袭,弄的手脚失措。曹丕脸色阴沉,心情沉重地思考着。将要进城了,突然城南门无故地崩塌了。曹丕不由脸色煞白,这可不是吉兆。曹丕怒喝一声,车驾转向洛阳而去。曹丕在洛阳病倒了,临终立曹叡为皇太子。弥留之际,曹丕为太子选择辅政大臣。也许是神志恍惚的缘故,也许是司马懿平素的干练忠顺,曹丕在这关键时刻忘了先王曹操的嘱咐:“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曹丕选择了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也选择了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五月,曹丕在洛阳病逝,终年40岁。执掌7年的江山社稷传于魏明帝曹叡。他的最后一战就是伐吴,伐吴后不久就病逝,临终前只因未听曹操的嘱咐,将曹魏的江山社稷拱手送给了后来成长起来的司马家族。
曹丕在位期间,几次对吴用兵均无功而还,其实也是必然结果。此时鼎立三方经过多年经营,根基均已巩固,吴蜀虽然弱小,但联合起来,足以与曹魏抗衡。他想建功立业,但当时既不具备灭吴又不具备灭蜀的客观条件,曹丕本人也没有曹操那样的雄才大略,在孙权和诸葛亮这样老谋深算的对手面前,他在军事上不可能取得什么大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