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下木角乡政府大门外左侧,有一座“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故里碑”碑楼,石碑碑身完整,为青黄石质地,长方形体,高231厘米,宽75厘米,厚18厘米。据传,该碑立于唐代,但其形迹无人知晓,其大致方位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
尉迟恭,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作为隋末唐初的一代军事猛将,他曾经跟着唐太宗打天下、争疆土,还帮助其夺取皇位,并三次救下太宗的性命,可谓是战功赫赫,骁勇无比。尉迟恭,字敬德,善阳人士,他是唐太宗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他的救命恩人,无论是玄武门,还是北邙山,都有他战斗过的身影,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李唐的历史或许会发生不一样的故事。
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尉迟恭被封为吴国公,是实封的千三百户,享受高俸禄、高礼遇。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尉迟恭昔日再风光,再有功绩,但是,时间长了,日子久了,也难免恃宠而骄,脑子发热犯糊涂,目中无人的毛病也容易滋生。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习武之人,武将出身,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暴脾气,性格耿直,却又不懂文墨,不讲道理,一味用蛮力的毛病尤为突出,刚愎自用,自负骄傲。
即使尉迟恭见到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也是直言不讳,看不惯的就脱口而出,有时候,在皇上面前都不加收敛,直言顶撞也是常有的事儿。李世民知道尉迟恭的性格,与自己有点合不来,为了避免君臣之间的冲突,缓和二人的关系,在629年,李世民将尉调出了京都,派到襄州做都督去了。不过三五年的光景,尉迟恭得到了晋升,成为了同州刺史,被召见进了长安。
多年未见,并没有将尉迟恭的脾气消磨,反倒更加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他在长安城内,依旧不把文官放在眼里,其实,不只是文官,就连在皇帝面前他也丝毫不示弱,依旧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演变到与皇帝的亲戚们大打出手的境地。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啊,就在同年的9月29日,李世民与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一起为自己庆祝生日,并在自己的出生地庆善宫举办生日派对。大家的座位,是按照官职大小,依次进行排列的。但是,尉迟恭在入座之后,发现一个比自己官职低,任职时间短的人,坐在了自己的前头,心里非常不痛快。对于别人来说,遇到这种事情,可能心里生会儿气也就罢了,但偏偏这个人是尉迟恭,他竟然跑到那个人的面前,大声吼斥道:“你何德何能啊,竟然敢坐在我的上面?”
而此时,正坐在尉下面的李道宗,也就是李世民的堂弟,看情况不妙,连忙跑过来帮忙劝架。让人没想到的是,不劝还好,一劝更是让尉迟恭火冒三丈,竟然,对劝架的李道宗挥起了拳头。虽然,李道宗也是武将出身,身上也是带着功夫的,并不是弱不禁风的小文官,但是,架不住尉迟恭的拳头来的突然、用力够猛,这一拳正好打在了李道宗的眼睛上,险些被打瞎了。
这台下发生的一切,李世民都是看在眼里的,他当时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自己的这场生日宴是办不下去了,诸位来喝生日酒的大臣们,也就不慌而散了。但看似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尉迟恭,却在李世民找他谈过一次话之后,性情大变,终于老实了。
那么,李世民到底跟他说了什么呢?能让尉迟恭这一个炸弹性格的人,收敛性情了呢?这些在史料中,也有记载。
李世民对尉迟恭可以说是语重心长,他说:“朕听说过汉高祖责杀有功之臣的事情,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了,与那样的降罪相比,我更愿意与各位爱卿一起享受荣华富贵,大好河山,让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如果各位爱卿犯了国法、家规,我也是不会轻饶的。国家的规章制度,是人人都需要遵守的,我也是赏罚分明之人,更是对于他人的过错了然于心,知道什么人该赏,什么人该罚,你们要好自为之,安守本分,不要做出出格的事情来,以免将来我降罪于你,你再后悔可就迟了!”
李世民用汉高祖诛杀有功之臣的历史事实,来劝说尉迟恭,不要仗着自己之前的那点功绩,就到处耀虎扬威,不管不顾,将世人都不放在眼里。要知道,你的荣耀是我皇家给的,你应该好好的收敛自己的性情,修身养性,静思己过,不要在屡屡触碰我治国的底线,以免以后闹出事端的时候,朝廷降罪于你,你自己心有不甘。
就这样,虽然天不怕地不怕的尉迟恭,在李世民的皇帝威严之下,服了软,让了步,对于皇帝李世民的话,他还是有所惧怕的。后来的尉迟恭,的确收敛了许多,不再仗着自己的暴脾气,到处与人为敌了。特别是到了晚年时期,他更是在家搞起养生来了,没事练练仙丹,听听小曲,修修房子,颐养天年,享受生活起来,过着16年都不曾与外人交流的生活。
再后来,尉迟恭在家中去世了,享年74岁,这在医疗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可以说是高寿了。并且,在其死后唐高宗李治为他举行了悼念活动,三天不临朝理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吊唁。还下诏追认他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为“忠武”,赐东园秘器,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礼泉县东北。
参考资料:
【《旧唐书· 列传第十八》、《新唐书·列传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