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年代较为短暂,但是两位帝王却极为重视北部边防,从他们修筑长城的次数就能看出来,隋文帝杨坚称帝后,为了应对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南下的威胁,他前后五次修筑长城。
到了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北方的边塞虽然获得了安宁,但他仍然征发百万民夫两次大规模的修筑长城以御突厥。
据《隋书》记载,大业三年(607年)七月,隋炀帝第一次北巡途中,“兴众百万,北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于、紫河,二旬而罢。”当时修筑长城,主要是出于隋炀帝出塞的安全而考虑的。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第二次北巡途中又征男丁二十万修筑长城,自榆谷而东,西接朔方的长城,并将朔方以东的城、堑改造为长城,向燕、代一带延伸。史称“发丁男二十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
这样,隋朝初年以来一直兴师动众修筑的长城已经基本完善。当看到规模宏大的长城后,隋炀帝不禁志得意满,于是,他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饮马长城窟行》 杨广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首题名为《饮马长城窟行》 本为乐府旧题,但是隋炀帝在这里却用旧题展现了塞外的大漠风光,并意气风发地写出一个帝王要征战塞外的豪情壮志。
诗的开头几句表明了隋炀帝要效仿秦始皇修建长城,效仿汉武帝北征突厥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说明了自己修筑长城并非是一时的意气用事,而是把这当成永久性的解决边患的功业。
在隋朝以前,也有三个文学家写过同名的《饮马长城窟行》诗,他们分别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三国文学家陆机、西汉文学家王褒。
但是,陈琳的诗写的悲壮凄惨,写明了修筑长城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陆机的诗只是写出了边防的残酷压力,体现不出昂扬奋发的精神;王褒也只是写了边塞的苦寒现象而已。相比之下,隋炀帝的这首《饮马长城窟行》 写的气魄恢弘,风格豪迈。
比如,诗中先说了“横漠筑长城”的重要性,接着描写鸣金击鼓的“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的壮观场面,而“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写出了塞外的秋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又一扫陈琳等人诗中的愁苦凄惨的气氛,呈现出一片光明奋发的情景,结尾又写功成凯旋,读来令人斗志激昂。
清代的张玉谷在其著作《古诗赏析》中这样评论隋炀帝的这首诗:“通首气体阔大,颇有魏武(曹操)之风。”
隋炀帝的这首《饮马长城窟行》堪称是一首千古名篇,其首开后来的唐代诗人写边塞诗之先河,并且也奠定了隋炀帝的诗文在我国文学史、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参考文献:《重读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