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崇祯十一年,清军进攻高阳,七十六岁的孙承宗携全家与之战,死国,满门忠烈。
时光倒回万历三十二年,在这一年,京师连降暴雨,“凡两月不止”,京城多处民房被淹,死伤无数,朝廷赈灾花费十万两。安徽等省地震,死伤无数。边镇例银发不出,朝廷借用太仓银拆东墙补西墙。武昌,“楚宗之乱”宗室子弟聚众千人,夺取楚王修宫殿的银子。同年年初,福王娶妻花费三十万两白银。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断裂带像纸包不住火那样显现出来。
这一年,竞选内阁大学士失败而赋闲在家的顾宪成,集结一批友人修复了宋代大学者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汇集大批江南士人讲学,随着这批江南士人科举做官,东林书院的政治主张从坊间清议上升为国家意志,东林书院逐渐成为一个政治集团,史称“东林党人”从此后起,党争的砝码不断加重,压在明王朝这只硕大的骆驼身上。
这一年,孙承宗高中进士第二,授翰林院编修。当时没有人会知道,二十年后,这个声音浑厚的年轻人将一次又一次的救大明王朝于水火之中。
孙承宗中进士后十一年,蛰伏多年的他第一次在当时的政坛引人注目。这十一年里,朝中大臣和以郑贵妃为首的外戚进行太子位之争。两派拉锯多年,大臣推荐的长子朱常洛登太子位,郑贵妃一派怀恨在心,双方矛盾在梃击案爆发。
大明王朝是一个发达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这样的王朝当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戒备森严且泛着冷兵器寒光的重重宫门。梃击案的主要实施人张差,世代砍柴人,平头百姓。在郑贵妃贴身两太监带路下,提着上世纪兵器——木棍,穿过重重宫门打伤太子的守门太监。
事情一出,举朝哗然
此时,王朝内的两派之争不得不被拉到明面上来讨论。庭审中,如何审理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幕后主使是郑贵妃,可皇帝显然不肯处罚她,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此时如同远古的冷笑话。但是太子权威被极大的冒犯。若是不管什么人都能直达太子门前,那皇帝威严又何在?
事件棘手,有人询问孙承宗:何如?
孙承宗答:太监以下追查到底,太监以上适可而止。事实证明,这是事件最好的解决办法。至于朝中其他人想的由此案牵连出郑贵妃的所有罪过,从而将外戚一网打尽,时机尚未成熟。
能把握适度原则的人向来就在官场上吃得开。梃击案尘埃落定之后,五年间,每当有事,就会有人询问孙承宗的意见,越来越多的大臣看到孙承宗的智慧,当然也包括皇帝。万历四十八年,天才木匠朱由校即位,起用孙承宗作讲官,孙承宗成为帝师。学生对这位老师的评价是:心开。什么是心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心开。一代帝师当如此。
天启元年,明王朝的大厦渐渐倾斜,当魏忠贤、客氏等人在华贵宫宴上饮酒作乐的时候,并没有想到繁荣强大的王朝已经走进了末世。这一年,杭州大火,烧及万余户。努尔哈赤带着他的七大恨兵临沈阳城下,攻克沈阳后取辽阳,两战之中,贺世贤、陈策、袁应泰战死。军情传到北京,皇帝几次不舍,最终应大臣建议,火速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
孙承宗坐镇辽东,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两难困境。王在晋建议,退守山海关内,保卫京城,袁崇焕认为应守关。两人争论不休,孙承宗实地考察后,认为袁崇焕的建议可行,于是采取后者。
孙承宗坐镇辽东,做了四件事,它本可以推迟崇祯的死亡。第一件,选将领,袁崇焕,祖大寿,满桂。第二件,练兵。他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后来的关宁铁骑威震后金,就是因为辽土是这些士兵们世代生活的家园,没有人会愿意后金攻打进来屠戮自己的妻子儿女。孙承宗看到了这一点。第三件,筑城买炮。针对后金多为骑兵擅长野战的特点,孙承宗将战线向北推进200里,修筑了连成一线,水陆兼具的一系列城堡,派将领驻守。到此,关宁锦防线完成。这只完成了孙承宗计划的前一部分,最后一件事,在孙承宗的计划里,防线完成之后,万事俱备,再要24万军饷,即可出征后金,定能还大明边境安宁,哪怕他的对手是努尔哈赤。
但是,当孙承宗忙于辽东军务之时,朝中势力已被魏忠贤等人全面掌控,这位公公一朝得势,想起来北方还有位手握军事重权的将军,自己一旦遭他弹劾,则朝不保夕。于是先下手为强,逼迫孙承宗辞官。后来的人常常设想,假如天启皇帝没有听信魏忠贤的话呢?假如袁崇焕没有被党争逼死,假如祖大寿没有反,那么明王朝也许可以久一点。
孙承宗离任后,高第守辽东,下令全线撤退,放弃城池撤回200里,退回山海关内守关,关宁锦防线全线崩溃。为什么?史书给了一句话,是王象乾说的,也许能代表当时退守派的心声。“得广宁,不能守也,获罪兹大”。是的,辽东不一定守得住,如果守不住放弃,那么一定是滔天罪行,可假如是自行放弃,可以说成战略转移,方便保卫京城。
从四年之后来看,在当年孙承宗和王在晋的争论中,虽然孙承宗将王在晋逼得哑口无言,可是王在晋的后来者们,自动选择了退守。无他,保命而已。
孙承宗辞官不久,清军兵临城下,阉党毕竟无法打仗,皇帝又派人将他请来,解京城困之后,孙承宗再次被逼辞官,这一次,孙承宗没有等到皇帝询问廉颇饭否,而是等来了清军攻击高阳。
高阳城头上,七十六岁的孙承宗最后一次俯瞰全城,他回顾自己的一生,从进士第二到兵部尚书,从毕生心血关宁锦防线被后任者撤销,到几次三番起复的任劳任怨。他终于承认,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但是他可以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清军兵临城下,他选择战死。
在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清军、农民起义的多重围攻下,明王朝的终于走到1644年,大明亡,崇祯自缢。
末世并不缺挽狂澜于既倒的天才,孙承宗就在面前,只是党争误国。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文献: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明史—孙承宗传》
《孙承宗与关宁锦防线研究》 殷 琦 李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