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佳句赏析 > 古文轻译版《孙子兵法》

古文轻译版《孙子兵法》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古文轻译版《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古文轻译说明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

目前全世界《孙子兵法》的译本已有数百多种之多,被译成日、法、英、德、俄、朝鲜、越南、泰国、马来、印尼、缅甸、捷克、西班牙、希伯来、波斯语等近30种语言版本,出版的《孙子兵法》研究专著逾万部,地域涵盖世界各大洲。

孙子和孔子都是山东人,在孙子的战争思想中突出“仁德”是有渊源的。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强调,战争就是不计一切手段摧毁敌人,将暴力最大化。《战争论》开篇说: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思想。

孙子与克劳塞维茨比较,后者所重者摧毁,前者所重者征服。孙子的军事思想体现了作为东方民族的中国人内敛、忠恕,崇尚仁德的品格。

古文轻译版《孙子兵法》

在西方人心目中,关于汉学典籍的排序依次是:《老子》、《易经》、《孙子兵法》、《论语》。《孙子兵法》排在《论语》之前。

本人轻译《孙子》,除了秉持“古文轻译”的一贯方针,补充四点说明:

一、尽量降低字数增加(原文近7500字,轻译版约为7400字,去掉每篇篇首的“孙子曰”),对改动的地方的字词句反复推敲,力求精准,经得起时间考验;对得住经典。

二、对于历来有争议的句段,在翻译时反复斟酌,选取最合理的结论固定译句,不模棱两可(有些白话文翻译居然也是模棱两可的,作为译本,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三、《孙子兵法》有2500年的历史,阅读是颇觉人是物非,所以很多战争背景和铺排描述尽量修改为现代语境。

四、对于对现今战争完全没有借鉴的个别段落,进行了删节,对于个别强调气势的“排比句”进行了合并或者简化。

古文轻译版《孙子兵法》

原著/孙武(孙武)

古文轻译及注释:李奕涛


卷上

始计第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梳理其情形: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组织编制、将官责权、资源管配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验之以七计而梳理其情形,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相机权变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谋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谋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本篇译注①:少量字词替换和补充。

作战第二

凡用兵之法,战机千架,甲车千辆,虎狼十万,航母远征。则内外之费,斡旋之用,弹药之材,油气之奉,日费亿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军力疲惫经济凋零,则内外之逆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征兵不穷适龄,耗费不超预算,军备量国力而行,后勤就敌国而取,故兵员物资可足也。

国之贫于战争者远程供给,远程供给则百姓贫;近战地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赋税。力屈、财竭,国虚民穷,百姓之资产,十去其七;公家之资产,战车大炮,战机导弹,枪支弹药,航母战舰,十去其六。故智将务取给养后勤于敌国,取敌油一吨,当吾运油二十吨。故杀敌者,愤怒也;取敌之利者,财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标识系统。杂编其中,以为己用,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本篇译注①:字词替换,语境现代化。

谋攻第三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保全其国胜之为上,破国次之;保全其军胜之为上,破军次之;保全其旅胜之为上,破旅次之;保全其卒胜之为上,破卒次之;保全其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以战略,其次伐以外交,其次伐以兵刀,其下伐以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筹备调动,具器械,一月而后成,封港,又一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飞弹如蝗扑之,士卒日损千百而地面肉搏巷战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控人之国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胜争于天下,故兵不折损,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全则国必强,辅缺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缚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行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指挥者,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内外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备待不备者胜;将能而君不牵制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危;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危。

本篇译注①:少量字词替换。

军形第四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被战胜,以待敌之可战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势不足则守,力有余则攻。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鸿毛不为力大,见日月不为目明,闻惊雷不为耳聪。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无偏差,无偏差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胜道而保胜法,故能掌胜败之机。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百当一,败兵若以一当百。胜者之战也,若决高峡之堰塞湖者,形也。

本章译注①:少量字词及句子替换。

兵势第五

凡治众如治寡,分级统御是也;斗众如斗寡,明晰指挥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击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色均不过五,然其变,不可胜听胜观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能漂巨石者,势聚也;鹰隼之疾,至于能猎翔禽者,节奏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陨石之悬坠,节如机括之击发。纷纷纭纭,斗彼乱而己不可乱;浑浑沌沌,形转圜而可立于不败。敌乱生于我治,敌怯生于我勇,敌弱生于我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调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敌也,如盘转木石。木石之性,安稳则静,危处则动,方平则止,圆润则行。

故善营战敌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本篇译注①:少量字词替换。


卷中

虚实第六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如何守;善守者,敌不知如何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迷其所向也。

故使敌现形而我无形,则我专注而敌分散。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之敌军即少矣。吾所与战之地使敌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之敌军防备之力亦少矣。

  故防备前则后薄弱,防备左则右薄弱,无所不防备,则无所不薄弱。兵力薄弱者,因处处防备敌人者也;兵力充足者,使敌人处处防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前不能救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何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研判而知得失之计,调动而知动静之理,现形而知死生之地,较量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致,至于无形。无形,则间谍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之行,四时无常居之位,日有短长,月有晦明。

本篇译注①:字词替换。

军争第七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如何守;善守者,敌不知如何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迷其所向也。

故使敌现形而我无形,则我专注而敌分散。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之敌军即少矣。吾所与战之地使敌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之敌军防备之力亦少矣。

  故防备前则后薄弱,防备左则右薄弱,无所不防备,则无所不薄弱。兵力薄弱者,因处处防备敌人者也;兵力充足者,使敌人处处防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前不能救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何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研判而知得失之计,调动而知动静之理,现形而知死生之地,较量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致,至于无形。无形,则间谍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之行,四时无常居之位,日有短长,月有晦明。

本篇译注①:字词替换。

九变第八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对阵驻扎,莫难于军争制胜之基。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可得利,众争可致危。举军而争利则不速,分军而争利则辎重弃。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息,百里奔袭而争利,则擒三军之将,劲者先,疲者后,能至者十无其一;五十里奔袭而争利,则挫上将军,能至者仅半数;三十里奔袭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储备则亡。

故不知列国之谋者,不能外交;不知山林、险阻、洋流、太空之形者,不能调军布阵;不用数据导航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敌城分兵众,开疆拓土,权衡而判相机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今军》曰:“言不相闻,故为之电波;视不相见,故为之雷达。”夫电波雷达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统一联动,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战场讯息弥漫变换,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战正正之敌军,无打击堂堂之敌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敌占高陵勿仰攻,敌背巨丘勿直击,敌佯北勿追从,敌锐卒勿强取,敌饵兵勿贪食,敌归师勿遏阻,围敌师留突缺,敌穷寇勿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本篇译注①:字词替换。

行军第九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埋伏狙击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诱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碍者,布疑也;鸟起者,埋伏也;兽骇者,伏军起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尘低而广者,徒步来也。

辞谦卑而益备战者,进也;辞强硬而进逼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布阵也;无约而请和者,阴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预期回战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纷扰者,将不镇众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无粮也;不返其营者,穷寇也;私语徐言,将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将不精明;来信使传话赠礼者,欲休息也。敌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但无冒进,足以合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轻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于将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本章译注①:字词替换,有删节。

古文轻译版《孙子兵法》


卷 下

地形第十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占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占而勿从,不占而从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精选先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阻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君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君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驱使,爱而不能令行,乱而不能治理,譬若骄养之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行动而不迷失,举措而不困顿。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危;知天知地,胜乃永续。

本篇译注①:字词替换。

九地第十一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

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

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顾及,众寡不相依恃,官兵不相救援,上下不相联动,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依凭,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行不预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入敌国为战: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富饶,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置兵之无退避之路,死且不退,死亦不惧,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退避则固。深入则凝聚,不得已则勇斗。是故其兵不制而警戒,不苛求而得进,不规约而互助,不号令而信守,禁迷信去谣疑,至死无所退避。

吾士不贪财,非恶货也;无惧死,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或泣泪流涕。然投之无所退避者,即发冲天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常山之蟒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常山之蟒乎?”曰:“可。”

夫吴人与越人相仇视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车马之小困,未足成同舟遇风之协力也;官兵齐勇若一,契合军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其用,善循机变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是必如此而行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兵约戒,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兵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战机,破釜沉舟,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化,屈伸之利害,人情之常理,不可不察。

凡入敌国: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前后皆险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盟;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九地之利,有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外交不得立盟。是故不争相结交于列国,不培植代理于列国,信己之国利,威加于敌国,故其城可拔,其国可灭。施无常法之赏,悬无常政之令,驱三军之众,若使一人。驱之以事,勿告以言;驱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佯顺敌之意,聚焦敌之一点,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举兵之日,闭关锁城,无通其使;君臣严阵以待,毋泄其机。敌有罅隙,必速入之。先夺其所倚爱,攻其不期。随敌应变,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使敌松懈,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本篇译注①:字词替换,改变排版。

火攻第十二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交通,不可以夺城池。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故曰:明主虑之,良将行之。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恼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恼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本篇译注①:字词替换。

用间第十三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能行日常生产者,不计其数。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惜官位赏金,不用间谍以致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占卜于鬼神,不可类比于既往,不可搜索于百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令敌莫知其道,是谓神之助,人君之宝也。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假泄密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侦查而返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近侍,秘书,保镖,门客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诱之,导之,策反以用。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假泄密,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回报敌情。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本篇译注①:部分字词替换。

(李奕涛2017年5月20日译于国立樱花大学今聊斋)

古文轻译版《孙子兵法》

古文轻译版《孙子兵法》

古文轻译版《孙子兵法》

相关阅读

  • 古文轻译版《孙子兵法》

  • 成语词句网佳句赏析
  •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
  • 《孙膑兵法》原文及译文

  • 成语词句网佳句赏析
  • 孙膑翻译,《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曾和庞涓一块儿学习兵法。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