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道德经》第二十章,“众人熙熙,若享太牢,如春登台”,是说(王侯将相卿大夫士这些贵族)众人皆熙熙而乐,如同在享用完甘美的太牢盛宴之后,登上高台,饱览春日的美景,却全然忘却了国家的战乱和百姓的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曰未兆”,却明明就是国家衰亡的前兆啊!众人皆醉我独醒,感怀之余是伤痛!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作“衆人熙熙,若饗於大牢,而春登臺”,河上公本、王弼本作“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傅奕本作“衆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臺。”“太”的本字是“大”,经史通用,故“大牢”与“太牢”同。“饗”即“飨”,通“享”,皆为“享用”。酒足饭饱之后,登上高台,尽观春日胜景,吟诗作赋,不亦乐乎?诸句皆言贵族们骄奢淫逸,不知国之将亡,故各句义同。帛书本最古,故从帛书本,即“众人熙熙,若飨于太牢,而春登台。”
【释文】
“众”:《说文》:“多也。徐曰:《国语》三人为眾,数成于三也。”《义•坤》:“坤为眾。疏:取其地载物非一也。”《书•汤誓》:“格尔众庶。”《诗•周颂》:“命我众人。”黌山子《损益篇》:“寡者,为人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
“熙”:和乐,和悦。熙,形声字,从火(灬)表意,表示用火烤干,“巸”指人的面颊,本义是火烤使干,引申为晒干、光明,这里指和乐、热闹。《广韵》:“和也。”《荀子•儒效》:“熙熙兮共乐人之藏也。注:和乐之貌。”《唐•柳宗元》:“其余,则熙熙而乐。”《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柳毅传》:“笑语熙熙。”类似的词语,如熙怡(和悦的样子)、熙治(清明和乐的时代)、熙笑(和悦地笑着)、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喧闹杂乱)。
“饗”:享用。即飨,通“享”。飨,会意字,甲骨文、金文中间是盛满食物的器皿,左右两个人面对面地跪坐着饮食;篆书、隶书、楷书从食、从鄉(乡),表示乡人共聚饮酒,引申指以酒食款待人,也可指“享用”,即“享”。《左传•哀公十五年》:“子,周公之孙也,多飨大利,犹思不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王飨礼,命之宥。”
“大牢”,“太牢”:盛宴。本指帝王祭祀社稷时用牛、羊、豕等三牲,也指用牛羊豕三牲宴请宾客。《康熙字典》:“牛曰太牢,羊曰少牢。”《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周礼•天官•小宰》:“牢礼之法。注:三牲:牛、羊、豕具为一牢。”《齐语》:“环山于有牢。注:牢,牛羊豕也。言虽山险,皆有牢牧。”
“台”:用土筑成的高台,用以观望。臺,会意字,从至,从之,从高省,与室屋同意。按积土四方高丈曰台,不方者曰观曰阙,本义是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说文》:“臺,观四方而高者。”《尔雅•释宫》:“闍谓之臺。注:积土四方也。”《礼•月令》:“可以处臺榭。注: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五经要义》:“天子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是,圃台以观鸟兽。”《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古今注》:“城门皆筑土为之,累土曰台,故亦谓之台门。”
【简评】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百姓生活艰难,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却是生活奢靡,笙歌燕舞,饮宴不休,纵情游猎,正应了杜甫的感怀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便是贵族们奢靡生活的真实写照,老子是不屑为伍的,因此老子说“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据考证,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于公元前485年撰写《道德经》,于公元前471年左右在秦国仙逝。老子出生至成书之前的时期,正是春秋末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乱频仍。老子的母国陈国,多次被楚国攻打,不得已只能在楚、晋两大国之间的夹缝里艰难生存,几度兴亡。公元前529年,已经亡国的陈国,被楚平王恢复,陈惠公继位;公元前496年和公元前489年,吴王夫差两次攻打陈国;公元前478年,陈国最终为楚国所吞灭。
老子作为周守藏室之史,也目睹了周王室内部,从王子,到卿大夫士,为了集团和个人的私利,尔虞我诈,结党营私,倾轧不已,以至于为了公子朝、公子猛等两大集团,为了争夺王位,引发“王子朝之乱”,这都是为政者不顾百姓死活,为了私利而争斗,令老子深感痛恨和鄙视,因此最终决定离开周室,西出函谷关,修道讲学。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老子传奇》,正是用了艺术化的手法,以传奇演义的形式,再现了这一段历史。
天下百姓生存唯艰,帝王将相却是奢靡无度。“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便是这些贵族们真实写照,令老子深为痛恨,也就不屑为伍,“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众人皆醉我独醒,除罢独孤空余痛,既然无能为力,也只能超然世外,离开周室,西出函谷,修道讲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