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公务员考试,考生应该知道的中华文化“二十四节气”,点赞关注吧
公考各种资料分享,转发,评论,私信“领”获取完整资料
知识点中华文化(7)——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 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1、历史由来
(1) 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就是冬至)、日北至(就是夏至 )的概念。
(2)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3)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写的《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4) 西汉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2、节气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 反映季节:
①立春(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
②立夏(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
③立秋(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
④立冬(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2) 反映寒热程度:
①小暑(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
②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③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④小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
⑤大寒(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3) 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①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地面水汽结露);
②寒露(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
③霜降(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4) 反映太阳高度:
①春分(太阳在赤道上方,是春季 90 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②秋分(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是秋季 90 天的中分点,因而称秋分);
③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
④冬至(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5)
反映降水现象:
①雨水(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②谷雨(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③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④大雪(天气更冷,降雪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往往雪下得大、范围也广)。
(6) 反映自然物候:
①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②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7) 反映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
①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②芒种(“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公考各种资料分享,转发,评论,私信“领”获取完整资料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今天为您分享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丰富知识体系,做好日常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