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提起“刘”姓,或许大家想到的都是汉朝的刘氏皇族,如汉文帝刘恒和景帝刘启的“文景之治”,亦如汉武帝刘彻的“金屋藏娇”。但是今天我想说一个人——刘铭传。很多人会对他感到陌生,觉得他是个无名小卒,其实不然,因为对台湾人说来,他是英雄,是让台湾人名无比尊敬爱戴的大人物。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清朝末期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为了挽救清政府的危机兴起了洋务运动。大家所熟知的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其实刘铭传也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只是因为他当时是台湾省巡抚,并未在京中当官,所以才鲜为人知。
刘铭传,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刘铭传此人性情豪爽,与周围人相处融洽,十分仗义。有一天,刘家因缴不出团队粮食,被当地土豪侮辱。刘铭传向土豪警告道:“你们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乡民,否则,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见他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便狂笑道:“孺子还敢阻挡我吗?”刘铭传夺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头颅,然后跑回乡里大呼:“土豪给我杀死了,你们要保卫家乡,就跟我来吧!”当即就有数百名乡里青年表示拥戴。接着刘铭传便领着这些青年,在大潜山修寨,开始了团练生涯。
1862年,恰逢曾国藩派李鸿章到合肥招募淮军,刘铭传便带着这些人投军。曾国藩极为重视这些人,还命刘铭传领铭字营,铭字营的人绝对服从他的命令,成为他日后的重要帮手。在无锡之战中,他率中路淮军俘太平军两万余人。并先后于黄陂、潍县、寿光等地败东捻军。后又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全军覆没。他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1884年,他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在淡水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随后赴陕甘,配合左宗棠镇压回民叛乱。至陕甘后,刘铭传头伤后遗症复发,加之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便以“脑痛欲裂”为由,奏准获假3个月回籍休养。
此时铭军已有2万人马,刘铭传推荐甘肃提督曹克忠统领。不久,铭军武毅右营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发生哗变。刘铭传也以荐举非人之罪而受革职处分。经此一事,刘铭传心灰意冷,退志更坚,即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庄园,修成合肥西乡的刘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刘新圩。在刘铭传闲居十几年中,国事日益衰败,外患也日益严重,在同一些办洋务和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交往中,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愤然而起,准备重赴沙场,杀敌报国。清政府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1884年六月,法国侵略者把战火烧到台湾海面,清廷诏令刘铭传入京,他当即上了一道《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慷慨主战。6月26日,清廷下诏,命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在此期间,他尽自己所能保卫了基隆港。1885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这一年,刘铭传开始了他人生中的重要一篇。
刘铭传到台湾之后,在各地巡视、查勘,于1887年10月正式提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全台行政建置定为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从而基本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在吏治上,刘铭传努力做到赏罚分明、秉公执法,惩处了一大批贪赃枉法的官员,同时也保荐和提拔了一大批为台湾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才。在教育上,刘铭传在台湾各地开办了几十所书院、义学、官塾,还于l887年3月兴办了一座“西学堂”,开设英文、法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等课程。在民族交往上,台湾于1885年发生未经招抚的“生番”杀害垦民事件,刘铭传“先令译人入社劝导,如肯就抚,即无需用兵”。
刘铭传还设立抚垦总局,兼任抚垦大臣,命令地方官府对于番民“教之耕耘,使饶衣食”,发展番地生产。他还亲自写了一首《劝番歌》,在“抚番”中发挥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体现着刘铭传“示威怀德、一视同仁”的团结少数民族政策。在财政上,刘铭传注意开源节流,重点抓好了清赋和整顿厘金两项工作,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基础。在防务上,刘铭传修筑新式炮台10座,并配置新式炮,以澎湖作为海防建设的重点,派水师驻扎澎湖,添购兵船,改变了台湾“水师无船”的状况;还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以制造枪弹为主,兼务修理军械,对全台防军进行了整编,并重点在面对日本的台湾北部地区设防。在工商经济上,刘铭传修铁路,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促进台湾贸易。七年任职,其作为给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而坚实基础。
然而就在1890年,刘铭传因通商口岸税务问题上与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矿招商承办等事,遭到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清廷的严厉申斥,忧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辞呈。之后,刘铭传忧郁地乘船离开台湾。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溃败,清廷令刘铭传出山,但他因病重辞命。不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刘铭传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创置的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忧思郁结,口吐鲜血而死。
刘铭传一生成就颇多,尤其是对台湾的作为,可谓是史无前例,这也是他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的原因。
既生为人,便不可能只有令人称颂的优点,“人无完人”,所以刘铭传亦是如此。1867年尹隆河战役中,淮军方面的刘铭传率“铭军”西上,曾国荃派鲍超率“霆军”东下,在尹隆河一带对东路捻军形成两路夹击之势。刘铭传与鲍超约定正月十五日上午七时出兵,但为了争头功,刘铭传率部上午五时就出发。结果,“铭军”与捻军遭遇,被杀得大败,刘铭传几乎成了俘虏。这时,鲍超的“霆军”赶到,不仅救出了刘铭传及其残部,而且使战役反败为胜。但刘铭传却推卸责任,一是责备部下刘盛藻“浪战轻敌”,一是责备鲍超未能按时赶到合击敌军。结果李鸿章据此上奏朝廷,使得刘盛藻和鲍超受到严厉处分。鲍超本来等着朝廷嘉奖,不想却差点儿丢了脑袋。后来,鲍超抑郁成疾,回乡养病,一蹶不振。这一事件引起包括曾国藩在内的湘军将士对刘铭传的强烈不满。虽然事情最后得以平息,但刘铭传以怨报德的行为却让包括同僚旧友在内的人们觉得过分。
但是无论如何刘铭传的功大于过,历史上对其评价也很高。例如,台湾史学家连横:“台湾三百年间,吏才不少,而能长治立策者,厥维两人:曰陈参军永华,曰刘巡抚铭传,是皆有大勋劳于国家者也。永华以王佐之才,当艰危之局,其行事若诸葛武侯。而铭传则管、商之流亚也,顾不获成其志,中道以去,此则台人之不幸。然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矣!”而戴逸也说,洋务派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早期改革舞台上众多派别里的主流派,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是实力最强的一个,而刘铭传在台湾兴办洋务则成效最大最成功。
即使为大多数人所不知,但是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台湾人民也不会忘记他,我们也不会忘记他,只是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来纪念他。信息时代,纪念方式多样,其中在多个影视剧中便有这位伟人的出现,如1997年《台湾第一巡抚》和2007年《台湾1895》。
刘铭传,理台政治家第一人,其功业足与台湾垂不朽矣!望我们永记这位台湾第一人。
关注谭论古今,让历史告诉未来照亮人生,让文学滋润生活幸福一生!
参考资料:《刘铭传传》,《刘铭传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