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屿。台湾岛上风景秀美,物产丰富,因此又被称为“宝岛”。不过,台湾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受到重视。
明末清初之际,抗清名将郑成功率部渡海来到台湾,将这里作为对抗满清的大本营。后来,清朝收复了台湾,并在这里设置行政机关,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不过,清朝统治者当时还没察觉到台湾有多重要,只是将这里视为是一个隐匿着许多危险分子的边陲孤岛。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清朝在“鸦片战争”中遭受惨败,西方列强要求将台湾的沪尾(今新北淡水)、鸡笼(今基隆)、打狗(今高雄)等地作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直到这时,清朝统治者才意识到台湾岛的重要性。
1874年2月6日,日本出兵攻占了台湾。这次军事行动日本只出动了3000余人,可是驻守台湾的清军却完全无力抵挡。这一突发事件后来通过外交手段得到了解决,但清朝海防力量的薄弱却完全暴露出来。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廷任命淮军名将刘铭传担任福建巡抚兼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当时台湾归福建管辖),率军进驻台湾准备对抗法国海军。刘铭传是一介武夫出身,年幼时家境贫寒,没有读过书。“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期间,他在当地组织团练并加入到李鸿章的淮军中。之后,刘铭传在战场上不断建功立业,声名鹊起,他所统率的“铭字营”也成为了淮军的中坚力量。
刘铭传进驻台湾后,立即马不停蹄地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增筑炮台、护营,加强台湾的防务工作。在他到达台湾基隆的第15天,战争就爆发了。在刘铭传的带领下,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经过数个月时断时续的攻防战,法国侵占台湾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廷越来越看重台湾的战略地位,于是决定在1885年将台湾升格为省,由刘铭传担任首任台湾巡抚。当时刘铭传得到的财政支持每年有一百二十五万两。其中四十五万两是台湾的关税收入,另外八十万两由朝廷给予资助,为期五年。一百二十五万两在当时算是很大的数目了,但对刘铭传来说却还是远远不够。因为光是要加强台湾防护这一项,就要花掉大把银子。此外,台湾原本就没多少基础设施,而且又刚刚经历战火,百废待兴。要想建设台湾,光靠手中这每年一百多万两银子,那肯定是玩不转的。而且朝廷资助的八十万两只有五年时间,如果不在此期间内增加收入,那以后就更加困难了。
刘铭传武夫出身,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在手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想要做好台湾的建设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当时有不少清朝官员都等着看刘铭传的笑话了。可让大家都想不到的是,刘铭传这个武夫却不简单。他在台湾任职不久,就想到了创收的办法。
当时台湾的田赋岁入每年只有十八万两左右,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登记混乱。很多大地主瞒报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只交纳很少的税,甚至根本不交税。刘铭传下令在台湾开展地籍调查,重新清丈土地。经过一番改革,到了1888年,台湾的田赋岁入提高到了674468两,比三年前增加了将近四倍。
除了在土地税方面实现增收外,刘铭传还积极开辟新财源。他一方面向台湾岛上那些蒸馏厂加征樟脑税,另一方面扩大岛上对外贸易,从而得到更多的关税收入。直到1889年末,台湾在朝廷资助的八十万两协响停发后,年收入仍达到了二百一十二万两。
由于有了可靠的收入做保障,刘铭传开始在台湾建设各种项目,包括:办铁路,开航运,采煤矿,兴办洋学堂。在军事建设方面,刘铭传也是不遗余力。他不仅购买了大批先进的洋枪洋炮,还请来了西洋教官训练军队。此外,他还在台北附近建造了一座兵工厂,由德国技师带领工作。在刘铭传的经营下,台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这座昔日的边陲孤岛如今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宝岛”。
不过,刘铭传的努力却没有给他在朝廷中赢得赞誉。到了1890年时,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与李鸿章的关系势同水火。而刘铭传作为李鸿章的追随者,自然也受到了猛烈地抨击。“清流派”指责刘铭传在台湾搞地籍调查,由此造成了1888年台湾土著和汉族移民之间的武装冲突。同时,他们又指责刘铭传试图让外国人投资台湾的煤矿。而事实上,当时台湾“基隆官煤厂”面临缺少周转资金,即将陷入倒闭的窘境。这一点却无人顾及。
1891年6月,刘铭传被迫辞去了台湾巡抚一职,满怀忧心地离开了他苦心经营七年的台湾。
1896年1月12日,刘铭传在安徽六安刘新圩病逝,终年60岁。台湾著名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一书中对刘铭传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倡淮旅,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实创中国未有之奇。”
参考文献:
[1].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
[2].斯派德尔《刘铭传在台湾的行政和财政改革》
[3].朱昌峻《刘铭传和台湾的现代化》
[4].连横《台湾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