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湘军和淮军是晚清时期的两支重要的军事集团,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从民间招募组建的湘军和李鸿章招募的淮军,成为晚清扛起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主要军事力量。
湘军和淮军的军事特色各有不同,淮军作为后起之秀,招募办法完全效法湘军。但是后来在李鸿章多年的苦心经营下,成为一支极富战斗力的军队。接下来要讲的人物,就是淮军中的著名将领——刘铭传。
刘铭传,字省三,出生于安徽合肥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农家。因居家排行老六、患过天花,故人称“刘六麻子”。刘铭传作战勇猛,智勇双全,功绩显著,所率军队以皖系“铭军”独树一帜,威名远近皆知。同治四年(1865 年),刘铭传升为直隶提督,并获清廷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及一等男爵封赏,后任台湾省首任巡抚,是洋务派骨干之一。
起于草莽,战绩显著
刘铭传少年时代生活非常凄苦。那个时代,地方上很不宁静,土豪恶霸仗势欺人,刘家也常遭欺压。为了求生,刘铭传在家乡大潜山下筑堡结寨,与官、匪都有冲突,刘家也曾惨遭横祸,刘母惊吓而死。1861 年,刘铭传率领团练加入了李鸿章的淮军,正式开始了他的战斗生涯。
从出身来看,刘铭传绝非大户之家,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其军事指挥能力大部分来自长期的军队作战。“军中夜夜枕戈眠,寝食难安亦自怜”,然而在重视科举功名的官场,这种出身是非常受歧视的。“官场贱武夫,公事多掣肘”。
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刘铭传的才干获得清廷赏识。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军起义和捻军的斗争中,刘铭传连战连捷,并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可谓是风光无限。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在乡间隐居多年的刘铭传愤然而起,准备重赴沙场。清政府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1884年,刘铭传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淡水、基隆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而法国侵占台湾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结束。
入台护台,建设宝岛
台湾建省伊始,百废待兴,而刘铭传可以支配的财政收入仅白银90万两,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确保台湾各项近代化事业建设资金的正常使用,先后采取申请援款、对外借款和 发动富户捐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尤其鼓励华侨到台湾投资建设。
刘铭传在台湾的进行一系列的近代化建设改革:
扩大抚番,改善少数民族生活;增设郡县。比如画明汉山地界,不准军民侵凌,并于台北设番学堂,赠与衣食、教算学、汉文、官话、台语及起居礼仪。拟定省会,全省增至三府、三厅、十一县、一直隶州。
清理赋税,设官银局;发展交通;推广农业 鼓励种茶、棉、桑等经济作物。1891年,基隆、台北铁路通车(当时全中国第一条运客铁路 )
并且主张设立新式学堂。1885 年,在台北大稻埕六馆街,创办台湾第一个新式学堂——“西学堂”;
可以说台湾的近代化发展,与刘铭传入台后的一系列措施是紧密相关的。刘铭传把铁路视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他认为在台湾“若能就基隆开修车路,以达台南,不独全台商务 繁兴,且与海防所裨甚大”。自1887年至1893年耗时6年, 建成基隆至新竹 90 公里的铁路。
刘铭传受命督办台湾防务后,经过一年抗法保台的艰苦斗争,刘铭传从近代海疆危机中,更加深刻体认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并多次在奏折中说明:“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因此在护台时期,他建立海军,购买兵船;训练陆兵,修筑炮台。
然而,刘铭传呕心沥血建设的宝岛台湾,在清廷甲午战争战败后,被迫割让与日本,刘铭传忧思郁结,口吐鲜血,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一月十二日在六安刘新圩病逝,赠太子太保,谥壮肃。
刘铭传为保台护台做出的历史贡献,也受到了后人的敬佩。为纪念刘铭传,台北市有“铭传大学。基隆市也有“刘铭传路”,20世纪50年代,台湾二次对号车也被命名为“铭传号”。赵尔巽在《清史稿》评价刘铭传:“刘铭传才气无双,不居人下,故易退难进。守台治台,自有建树。”
每次提起中国近代史,无数热血青年总会捶胸扼腕,叹民族受侮,叹国人受难。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抱负理想,祖国尊严,而做出自己的努力。虽起于草莽,但不改青云之志,抵抗外侮,保家卫国,从这一点上说,可称得上一代名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