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谭嗣同五岁时得过一场大病,昏死三日,后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所以取名“复生”。
青少年时期,谭嗣同接受了系统而丰富的国学教育,并广泛接触了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成年后他离开家乡,远赴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地游历,深入了解了清朝晚期底层的风土民情。
虽然有着深厚的国学修养,但他非常反感死板的八股文风,曾在书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四个字。后来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浓烈兴趣,并受此影响培养了强烈的爱国主义观念。
1895年谭嗣同30岁,这一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除了巨额赔款之外更割让台湾等地,清政府努力多年的洋务运动也正式宣告失败。消息传来,谭嗣同悲愤到极点。
同年康有为在京联合1000多名科考的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拒和、迁都、变法,这些都深深影响了谭嗣同的思想,他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谭嗣同认为“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1896年入京,谭嗣同先后结识了梁启超、翁同和等人,并开始着手撰写《仁学》,这也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该书兼容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倡导反封建的激进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产生了积极影响。
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光绪帝从全国搜罗变法人才,经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谭嗣同被征召入京。
谭嗣同进京后旋即加入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光绪授予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并特意召见谭嗣同向他表达变法决心:“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
光绪对于变法的坚定决心,以及对于维新派的完全信任,使谭嗣同深受感动,也让他下定决心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抱负,挽救国家于危亡,励精图治谋复兴。
但由于激进的变法措施,以及过于莽撞的变法速度,维新派很快就触碰到守旧派的庞大利益。特别是康有为一度提出邀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出任变法顾问,更让慈禧怀疑此举有可能让日本过度染指大清内政。
保守党不断上书慈禧,斥责戊戌变法动摇大清根基,要求诛杀康有为、梁启超。其中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政变,奕劻和李莲英也跪请慈禧“垂帘听政”,同时宫廷外谣言不断,传闻光绪帝即将被废黜。
在这样的背景下,光绪帝秘密颁诏给杨锐,其中提到:“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表达了自己所处境地危险,要求维新派筹划对策。
接到密诏后,维新派商议认为只有借助袁世凯的兵力,才有可能在这场政变中化险为夷。9月18日晚谭嗣同前往法华寺,夜会袁世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请求袁世凯出兵勤王,围园劫后。
袁世凯表面上答应了谭嗣同的提议,20日晚即偷偷跑到天津,向荣禄报告了整件事情。于是9月底慈禧宣布政变,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
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筹划逃跑或求救不同,谭嗣同听闻政变后并不惊慌,继续多方活动筹划营救光绪帝无果后,他决心用生命来祭奠这场变法,在他看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铭志诗《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谭嗣同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一同慷慨就义。
胸怀天下,明知前路艰险依旧奋勇前进,拒绝偷生,慷慨赴义用生命祭奠变法大事,“愿以颈血刷污政”,谭嗣同也因此被称为一个真正的顶天立地的伟丈夫,同时也被认为是“戊戌六君子”中唯一一个死得明白的人。
谭嗣同的妻子李闰也是一代才女,丈夫牺牲之后,她忍悲改名“臾生”,回应丈夫所写的“忍死须臾待杜根”,表达含悲忍辱暂且苟活之意。李闰也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悼亡诗:“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责任编辑:杨波)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BeijingCom原创稿件
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