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2019-01-10 12:02
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公布了国家最高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并为获奖人员颁奖。
其中,浙江省共有25项科技成果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金华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华市科协名誉主席、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龚晓南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项获奖技术研究,是龚晓南院士及团队结合我国国情,针对软弱地基工程建设的迫切要求,经过三十年科技攻关,在复合地基理论体系、系列高性能复合地基技术和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等三个方面取得自主创新突破,形成系统的复合地基理论、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结果。
三位院士当选为名誉主席
今年75岁的龚晓南院士曾经主编了我国与复合地基相关的主要规范和标准,建立了完整的工程应用体系,并在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政道路、机场、港航等工程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我们都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龚晓南院士就相当于地基处理的“良医”。他介绍,传统地基处理方法难以满足高承载力与稳定性、低工后沉降和快速的地基处理要求,而桩基础的承载力高、沉降小,但造价高,难以在大面积地基处理中使用。上世纪60年代,国外将采用碎石桩加固的人工地基称为复合地基。复合地基理论和技术开始被应用到工程建设领域。
1990年,龚晓南通过荷载传递机理分析,首次总结出复合地基的本质是在荷载的作用下,桩和桩间土能够共同直接承担上部荷载,这也是复合地基与浅基础和桩基础之间的主要区别。1992年,龚晓南出版复合地基领域第一部专著,正式提出复合地基的科学定义——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
龚晓南院士在30年科研攻关中不断改进和发展了复合地基理论,研发了系列高性能新型复合地基技术,形成了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这套复合地基理论与技术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政道路、港航、机场等工程建设领域,包括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杭宁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近3年里,仅提供应用证明的工程就新增利润和节约工程造价达35亿元。
龚晓南,1944年10月出生,金华市婺城区罗埠镇山下龚村人。中学就读于汤溪中学,1960年底,汤溪中学高中部并入金华一中,他又去金华一中读了半年高三,1961年考上清华大学。1967年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毕业后在国防科委8601工程处从事道路、桥梁、土建等工程的施工、设计和管理工作。1981年获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硕士学位,1984年9月获博士学位,成为我省和我国岩土工程界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1986年底获洪堡奖学金赴德国在Karlsruhe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88年春回国,同年晋升为大学教授。1990年创办《地基处理》刊物;1994年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系主任;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软黏土工程学、地基处理技术与复合地基理论、基础工程学、基坑工程学及地下空间开发技术等。
截至2018年7月,龚晓南己培养研究生174名,其中硕士91名、博士83名。龚晓南还是金华博士联谊会会长,2018年10月在金华市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名誉主席。他同时还是磐安县永拓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站院士。建站以来,通过资源对接,在数字建设、岩土工程等领域与国内多个名列前茅的机构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与交流,并达成了多次项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