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唐太宗的评价是这样的:重用人才、虚怀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李世民在后世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力,一方面是他个人能超强,另一方面也是杰出人物广为推崇的结果。
众所周知,毛主席喜欢读古书。一次,毛主席在读完明朝冯梦龙编纂的《智囊》后,对此书爱不释手,并反复阅读还留下大量圈注。其中有一句圈注是这样的,“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所谓的“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意思是说毛主席认为古代皇领兵打仗能力最强的是李世民,其次是朱元璋。作为伟大的军事家,毛主席如此评价李世民,足见李世民的军事才能。
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李世民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且不说家庭教育的失败,在对待继承人选择上昏招不断。毛主席曾评价李世民在继承人选择上时曾说,“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句话是毛主席在阅读欧阳修等人所著的《新唐书·李恪传》时,留下的批注。
毛主席这句评语,指出了李世民在皇位继承人人选上的失误,李治、李恪作为李世民儿子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李恪,李世民尤其喜欢。李恪也很争气,不仅善于骑射,而且文才武略,母亲更是隋炀帝的女儿,出生高贵。
正是这样的出身,使得李世民早早就对其寄予厚望,并封他到远方担任藩王加以历练。李世民甚至还表示,“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今早有定分,使外作藩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
反观李治,缺乏远见卓识,可他的舅舅是长孙无忌。就在李世民准备册封李恪时,长孙无忌立即跳出来反对。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竟然不能决定太子的人选,最终李世民只能放弃了改立李恪的想法,还是以李治为太子。
这是一个大昏招,李治死后,武则天称帝。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毛主席为何要评价,“聪明一世,懵懂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