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人生有三大悲: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如果一个人摊上了其中一件事,都可以称为不幸,可唐高祖李渊却妥妥地摊上了两件。李渊的一生,虽然不缺荣华富贵,生活也称不上是悲惨,但内心的悲伤值绝对是高高在上。
李渊7岁丧父
李渊的母亲一族很厉害,是权倾一时的独孤家族。李渊的外公是独孤信,是北魏、西魏、北周重臣,朝代换了一代又一代,可独孤信却始终在朝廷担任要职,能在三个不同朝代屹立不倒(最后被权臣毒害),这足以说明独孤信的厉害了。可是,外公独孤信更厉害的是会嫁女儿,大女儿成了北周明帝的皇后,小女儿嫁给了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四女儿(李渊他妈)嫁给了陇西郡公李昺(李渊他爸)。
可是,李渊的童年并不快乐,因为在7岁时,父亲死了,这对全家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年幼的李渊就此袭了唐国公的爵位。7岁的孩子能懂什么?除了玩,会不了多少东西,但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好在李渊的小姨是皇后,于是李渊在小姨和小姨夫的关照下,茁壮的成长起来。谁都想有这么厉害的小姨和小姨夫,可是哪里都能如愿,那个位置那么稀缺。
李渊从小丧父,所以受小姨和姨夫的影响特别大,长大后,为人很洒脱,性格外向开朗,做人也很宽容,行事比较稳健。小姨夫杨坚是看着李渊长大起来的,所以很器重李渊,先后让其担任了谯州、陇州、岐州三州刺史,这样的任命对年轻人来说绝对是极佳的锻炼。
幼年丧父对李渊是不小的打击,可是这样反倒受到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关照,不能不说是因祸得福了。可是,602年小姨死了,604年小姨夫杨坚又死了,这让李渊一下子失去了后台和依靠,好在李渊已是三十多了,能自己掌控一方天地了。
李渊被迫造反
小姨夫杨坚死了,表弟杨广当了皇帝。这个杨广比他老爹还猛,能文能武,做的都是大事,什么迁都、什么修长城、什么修运河都是杨广整出来的大工程,改革的科举和教育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震惊古今,同时大搞军事、四处征战。看着杨广不断折腾,李渊发自心底的有些害怕,因为表弟的步子迈得有些大了,老百姓有些受不了了。
果然,杨广的大工程、大战略、大军事搞得民怨四起,起义的队伍层出不穷。做为表哥和臣子的李渊,到处灭火,又是平各方农民起义,又是抵抗突厥,忙得脚不沾地。李渊军事才能不错,胜多败少,边打边收了不少降兵,队伍就这样不断扩大了。
问题还是出现了,李渊治下刘武周造反了,这可气死李渊了,因为他会承担连带责任的。隋炀帝听到刘武周造反后,传李渊到江都去领罪。这李渊那敢去,因为他知道,去了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他这个表弟他清楚的很,杀伐很果断,去了准没好事。同时,又想到群雄四起,想让大隋完成再次崛起,太难了。于是,在儿子李世民等的建议下,决定起义。
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在发布的檄文里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
就这样,李渊的中年生活开始在担惊受怕中前行了,为什么担惊受怕?因为造反失败了,成本会很大的,妻子、儿子、房子、票子统统会没有的,可是不造反,在那个乱世里,如何生存?只能是依附别人。与其依附别人,不如让别人来依附自己。
617年李渊起兵,618年4月11日隋炀帝在江都被人杀死。同年农历五月,李渊就此称帝,建立唐朝。方向清楚,将领出众,在624年,李渊终于统一了天下。可是,皇帝也不好当。特别是子女的问题,让李渊头疼不已。
李渊晚年丧子,玄武门之痛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出息,所谓望子成龙。可是当了皇帝的李渊却很痛苦,李渊痛苦的是儿子们太优秀了。大儿子李建成直率、宽简、仁厚,很有才能;二儿子李世民更是文韬武略,非常出众;至于四儿子李元吉,也不赖,能打仗,能带兵。让谁当太子呢?这几个都是窦皇后所生。最后,李渊根据“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传统,让李建成当了太子。
看似李建成是太子,过几年顺利继位,成为皇帝好像没什么悬念。但有一个人,影响力太大了,那就是李世民。李世民能征善战,调度有方,是李渊夺取天下的第一号功臣。因此,李建成很头疼,担心李世民会影响了自己顺利当皇帝,害怕李渊像前朝杨坚,做了换太子的事情。
怎么办?那就找机会除掉李世民。好在,四弟元吉也支持自己,就这么办吧!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很快传到了李世民那里。李世民是战场厮杀出来的人,对于这事怎么能忍?关键是解决了哥哥和弟弟,天下就是自己的了。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出手了,一出手就是死招,没留任何后患,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子女也统统被送去见了阎王,就此一世的兄弟成了陌路。
这件事后,最伤心的莫过于李渊了,自己还在世,兄弟就反目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反目,是直接动手杀人。不仅建成和元吉归了西,自己可爱的孙子孙女们也一起归了西。李世民太狠,但自己又能如何?皇后生的儿子就剩了这一个了,而且那么有才能。李渊除了悲痛,还是悲痛。疼失去的亲人,恨李世民做事太绝。自己一直觉得杨广杀兄弟有点狠,可是自己的儿子比杨广狠多了。
万念俱灰,退位吧!再不退,可能儿子的刀就会到了自己脖子上。
禅让皇位给李世民,李渊没有多纠结,自己年纪大了,精力也不够了,关键是没有心情了。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后不久,李渊禅位给了李世民,自己坐上了太上皇,从此进入了唐太宗时代。
九泉下的李渊,肯定心有不甘
李世民果然雄才大略,带领这唐朝进入了“贞观之治”,唐朝的国力就此强盛无比。也许这皇位来得太过血腥,也许这皇位来之不易。李世民的下属开始了造神运动,既要让李世民的皇位继承显得顺理成章,也要证明李世民是千古一帝,是智慧无比的。于是,千古一帝李世民在各种史书里,被描写得非常完美。而建国的李渊和太子显得那么平庸。
李渊起兵时,李世民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李建成是25岁的青年,那么商议和制定大的决策时,谁的决策权更重要呢?如果不出意外,一定是李渊和李建成商量的更多。看唐史书,都是李世民逼着李渊造反,这可能性有多大呢?
李渊受隋文帝杨坚的培养,打仗无数,胜利无数。大的战略和大的方向,早已看得清清楚楚。为何在很多书里对李渊的描写,感觉在写一个白痴,都是李世民推动着大局,这可能吗?
李渊有大局,而且宽容待人,做事稳健,有点隋文帝的风格。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会禅位给李世民?难道没有其他的儿子?肯定有其他的儿子,虽然是庶出,但种都是李渊的。不是李渊收拾不了李世民,只是李渊欣赏自己儿子的才华,并且见惯了宫廷兄弟间的互相残杀,认命了罢了,这是大格局。
李渊,一代雄杰,建立了唐朝。荣华富贵没少享用,但人生确实不如意,少时丧父,老时丧子,死后名声不显。历史是有胜利者来书写的,但其中的辛酸苦辣,其中的真真假假,只有当事人明明白白。
如今的我们,早已不是处在那个皇权的时代,做事力求无愧于心,做人尽量宽容感恩,就算有不如意,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安享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