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文:赵东升 读史特约作家
身处江湖,遥领庙堂。
出世与入世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两大永恒主题,追求功名富贵之时,心力交瘁,便向往采菊东篱的生活。可真要到了无官一身轻之时,却又会不甘寂寞,想着东山再起,干出一番事业。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能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处理好的,寥寥几人而已。富贵险中求,求来更凶险,道理许多人都懂。可谁又会在鼎盛之时主动放弃来之不易的权势?即使明知高处不胜寒,依然会贪于高位,能如范蠡、张良一般全身而退者很少。
可有一人,却在江湖与庙堂之间来去自如,奇谋平叛不居功,名扬天下不自是。他深受四代君王器重,面对安史之乱后的混战局面,常与危难之际定筹策于帷幄之中,使处在悬崖边上的大唐王朝转危为安,延续了李唐一百多年的天下。最为难得的是,每当局势稍稳之时,他便及时隐退。这位高人,就是安史之乱时的白衣宰相李泌。
李沁自小便有神童的美誉,七岁时,张说与唐玄宗对弈,他在一边观看。张说出题:“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让李泌来对,他则随口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让唐玄宗大为惊叹,嘱咐李泌的父母要好好培养,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长大之后,李泌不负所望,在一次上书中再次获得了玄宗的信任,任命他为翰林侍讲、东宫供奉。
这一任命,对于许多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步登天,因为可以陪伴在未来的天子身边,政治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李泌年少得志,又深得玄宗与太子赏识,可他不愿依附当时权势熏天、但无才无德的宰相杨国忠,于是让对方疾恨不已,处处设计要陷害他。
如果是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进退两难。可李泌很洒脱,史书记载他“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辞职不干了,不陪你玩了,游山玩水去了。
这是李泌的第一次入仕与第一次隐退,他能在天宝年间的繁华中发现潜在的危机,显现了他过人的政治眼光。而他视富贵如浮云,面对大好前途,说放弃就放弃,这种智慧就非常人所能及。
如果没有后来的安史之乱,李泌同学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旅行家和诗人。可他的眼光确实很准,当年他写诗讽刺过的杨国忠与安禄山,分别用他们的贪婪和野心将唐王朝从歌舞升平中惊醒。
这段历史大家都清楚,安禄山起兵造反,直逼长安,天下大乱,李隆基逃到了四川,美其名曰西狩。并在一个叫马嵬驿的地方遇到了兵变,杀了杨国忠,逼死了杨玉环。
在大唐王朝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太子李亨在灵武主持工作,并提前登基,大唐王朝组成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虽然在灵武那个小地方很寒酸,但毕竟让广大的干部群众看到了组织,看到了希望。
李亨刚当家作主,才发现他接手的是怎样的一个烂摊子。喜悦的心情没保持几天,安禄山就送来了大礼,派四路大军前来问候他。
这下可把他给吓坏了,毕竟他从来也没见过这阵势。就在李亨这位大唐帝国掌舵人手足无措之时,咱们的主人公李泌同学又一次出场了。
李泌是受皇帝李亨的邀请来灵武的。但他不是来做官的,他是来拯救天下的,他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果不其然,当他一番分析之后,李亨的心一下子安定了下来,恨不得来个亲切的拥抱。
李泌说了些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原来他在来的路上早就做足了功课,对这四路大军来了个透彻的分析。退敌方案都已经在肚子里了,就等着皇帝来问。
他告诉皇帝,安禄山的这四路大军,真正有实力的只有两路,只要派当时的第一名将郭子仪去对付这两路就行了。至于其它的两路,一方面围魏救赵,让陇右的官军假装要进攻长安,使长安城的叛军不敢北上。一方面让另一位大佬李光弼在河东虚张声势,做出要切断后路的样子,让安禄山的河东人马不敢越过黄河。如此以来,四路大军来攻的危急,不就解除了吗?
唐肃宗李亨按照李泌的退敌方案,完美地打胜了他主持工作以来的第一仗。高兴地不得了,在他看来,这一次胜利,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是用来证明自己能力、巩固自己皇位、保护大唐江山的一场及时雨。兴奋之下,他大加封赏,那些打了胜仗的将领们自然是不用说的。最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他对李泌的封赏。
他竟然要拜李泌为宰相,这一道指令,让大家目瞪口呆。因为李泌是以平民的身份来灵武的,他长期以来致力于大唐的旅游事业,并且到处求仙问道。除了多年以前当过几天东宫供奉外,没有担任过任何实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基层锻炼不足,行政经历不够。让他担任一个小官都已经不错了,竟然要直接拜相,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也难怪广大干部群众不理解,这样的提拔速度,想当于从普通公民直接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在中国历史 上,只有周文王做过。想当年,他在渭水河畔碰到了一位用离水三尺的丝线来钓鱼的老头,经过简单的面试之后,就直挂将他带回宫并将一国权柄交给了他。这位热衷于行为艺术的老人,就是后来大周王朝的第一代总设计师姜子牙先生。
扯的有点远了,还说李泌。看到大家对自己大胆任命的不理解,唐肃宗李亨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这些怀疑的大臣,就好像一名老师在笑看答题错误的学生一般。因为他知道李泌的份量有多重,他对自己的决定坚信不已,他相信这位当年的良师益友,就是日后他中兴大唐的姜子牙。
事实也证明,对李泌的信任与重用,是李亨这辈子做的最为正确的决定,在他头脑发热的一生中,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令他没有想到,也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李泌并不接受这项格外的恩宠,坚决推辞不当这个宰相。
李泌不是做出谦让的样子走走过场,他不当这个宰相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他告诉唐肃宗,地球人都知道咱俩关系好,如果你任我为相,天下人都会认为你是一个任人唯亲的君主,这样就没有人来投奔你了。第二,如果任命自己为宰相,就会让那些苦熬多年的老臣没盼头,从而不好好出力,不利于队伍的团结。
唐肃宗被他感动了,也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收回了任命。但为了工作的需要,硬是任命他为元帅府长史。这是一个类似于军队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室主任的官职,李泌只好接受。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泌辅佐唐肃宗李亨逐步的对安史叛军展开了反攻。有时遇到失败时,李亨小心脏受不了,李泌就会安慰他,告诉他要善于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那么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他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了分析,给李亨吃了颗定心丸,以进一步坚定革命信念。他对李亨说:“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你看安史叛军中的那些中高层领导,每攻下一个城池,就大肆掠夺,然后把抢来的金银财宝美女全都运到老巢河北范阳,从这点可以看出来,他们的志向根本就没在争夺天下上。
李亨一听,有道理啊!真正想争夺天下的人,他就不会一心想着发财了。而且还要运回老巢,那就说明他们根本就没有打算守住新领地。
李泌对于如何收复失地,重振大唐,他是有一套方案的。总结起来,其实就是牵制敌军,使叛军主力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来回奔波,疲于奔命。唐军这一方则以大军径取河北范阳,捣其老巢。叛军的粮草辎重、金银财宝、亲属家眷全在范阳,此地一旦被官军收复,必定军心大乱,到时候进退失据,必然会在中原四战之地一步步失败。用李泌同学的话说,就是“……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李泌的这个方案可以说是很有战略远见的,他的目的是彻底平定叛乱,让大唐重现盛世疆土。
可是唐肃宗李亨不同意这个方案!
不同意?难道李亨不希望平定叛乱?
不!他想,他比谁都想!可是他此刻最惦记的却是收复近在眼前的长安城!因此他主张先攻取长安、洛阳,也就是唐时的两京,然后再考虑河北这个动乱之源。
可能有人会说,噢,原来是这样,只是先取哪一边的分歧,问题不大,那就按皇帝的意思,先取长安洛阳,再图河北,也不错嘛!
不!历史证明,先取范阳,还是先取长安,二者的区别太大了。因为此后的一百多年,河北的藩镇割据硬是将大唐帝国托进了坟墓。再到后来,在五代时期儿皇帝石敬塘的努力下,这一地区成为了辽国的法定领土,整个宋朝也没有收回来。一直到明代朱元璋将蒙古皇帝赶回草原,才将这一地区收回到汉人政权手中。掐指一算,幽燕之地,脱离已经有六百多年。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李泌同学的方案,先行收复河北,那么历史就有可能重写。
可是唐肃宗太想长安了,他太想用长安城来证明自己是中兴大唐的一代英主。在这样一种强烈欲念的支配下,他第一次拒绝了李泌的意见,做出了先打回长安城的决定。他没有意识到,这一决定将会影响后世六百多年的历史。
于是,大唐军队按照皇帝的最新指示精神,用尽全力攻下了长安城。李亨同学则住进了已被焚烧殆尽,无往日繁华气象的皇城中。然后又派军队在洛阳与敌军展开了拉锯战。
事实证明,拥有河北这一动乱之源,叛乱就如同春风吹又生的野草一样,灭了一茬又一茬,安禄山死了,安庆绪上,安庆绪死了,史思明上,史思明死了,史朝义上。……总之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与大唐死耗上了。
此后又发生了许多次战役,我就不一一多说了,就说咱们的李泌同学,这一次出山,出谋划策之外,他还尽力的解决了领导班子内部的稳定问题,确保大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与可持续发展。
在做了许多的工作,保证局势平稳后,李泌又一次隐退了。唐肃宗有点过意不去,就让他享受三品俸禄,到衡山去隐居。
李泌不愿意做官,他的理想是做事。做完了事,或者已无法做事时,他就会自己退出。
虽然天下远远未定。可是李泌却不能不走,于是以求仙问道的名义走了。
原因并不只是因为李肃没有听取他的收复方案,让河北叛乱死灰复燃。因为即便如此,以李泌的才华,一定可以再想出办法弥补这次失误。
难道他真的是想成仙吗?肯定不是,以他的睿智,怎会不知道世上本无神仙,这只是他的说辞罢了。
他隐退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肃宗李亨的变化,他开始任人唯亲,猜忌心日盛,太监李辅国、鱼朝恩开始恃宠而横。这二人非常嫉妒李泌,就像当年杨国忠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泌明白,太监只是皇帝的道具,真正的危险在于皇帝已不像当年在灵武一样需要自己。物极必反,日中则昃,自己再不走,就有可能会受人攻击陷害。即使不会有生命危险,也会惹一身臊。对于完美主义者李泌同学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
一般的人在危险来临时,才能察觉。聪明人在危险还离他一百多米时,就能感知到。而李泌,在危险还没有从娘胎里出来时,他已经飘然而去了。
李泌轻轻地走了,正如当年他轻轻的来,他优雅地挥手,不带到一两银子。而这就是他的第二次复出与隐退。
李泌预见的没错,太监这个群体在蛰伏了百年之后,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而且非常的有追求,相比于汉未的太监前辈,唐朝的太监开始更上一层楼,他们要出将入相,要废立皇帝,要名垂青史。
有理想是好事,关键是能力要够,其实他们也是可怜人。找点事做,并不过分,可也要看是什么事。
比如鱼朝恩,他自告奋勇地担任了九路节度使的统帅,率领六十万唐军,去攻打邺郡的安庆绪。这九路节度使中,包括名将郭子仪与李光弼。
如此豪华的阵容,又有名将压阵,按理说应该会马到成功吧!
可事实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将帅无能,累死三军。鱼朝恩充分地发挥了他的独家特长,那就是饴误战机,嫉贤妒能,外加贪生怕死。成功地让六十万唐军大败而归。
这些以后发生的事,只能说明李泌的明智,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可能有人会说, 李泌应该就像历史上的龙逢、比干一样,宁肯被杀,也要去劝谏皇帝。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从古至今,未有君王昏庸,而谋臣能立功者。况且白白牺牲,是愚忠,不如先保全自己,以图后举。
而李泌正是这样做的,他是能进能退之人,志在定天下,心恋林泉中。天下需要我时,我当竭尽忠诚,天下不再需要我时,我绝不留恋富贵。
当唐肃宗李亨在太监政变的惊吓中死去后,广平王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代宗的皇位是李泌帮助保全的,他一上台就召回李泌,而且逼迫李泌娶妻食肉。
这种带着强制色彩的关心,让独身并素食主义者李泌既感动,又无奈,只好接受。
皇帝关心是好事,可是有人眼红了,又要陷害他了。这是人性,是历史的惯例,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再过一万年,还是如此。
要陷害他的人便是元载和常衮,他们以重用的名义将李泌打发出朝廷,出任地方官。
远离了中央权枢之地,对于一位有大才的人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一般情况来说,都要写几首长诗,来抒发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
可李泌没有,他依然是那般风清云淡,以修炼之心来面对,致力于地方治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努力推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是李泌政治生涯的低谷,但他不以为意,该干嘛干嘛,反正他的最大理想从来都不是当官。他是张良一般的人物,进则为帝王师,退则从赤松子游,绝不会为了荣华富贵而丧失本性。
心态好,身体才能好,寿命才会长。比如拿李泌来说,他与李亨是同龄人,可李亨早就挂了,现在他儿子代宗也走了,代宗的儿子即位了,是为德宗。
德宗其实不德,他任人唯爱,不错,我没写错,就是爱。有一人名叫卢杞,史书上记载他:“杞貌丑,色如蓝,阴谋奸狠,多口辩,帝悦之!”
我一直没理解色如蓝是一种什么状态,好像没听说那个民族有这种肤色。总之一句话,这人长的不好看。
就是这样一个人,深得德宗宠信,既使普天下人都说卢杞是奸诈小人,德宗也认为他很好,说他不好的人都是在诬陷。
太感动了,这是什么,这才是真爱。
在这种真爱的支持下,卢杞充分挥他的特长。阴险狡诈,陷害忠良,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在他的持续努力下,理财能手杨炎被赐死;他又借反臣李希烈之手杀死了忠肝义胆的一代名臣颜真卿;并且成功地将大将李怀光逼反。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还不算什么,卢杞最大的功绩,是在于他克扣军饷,造成军队哗变,然后杀入长安,德宗只好像他的曾祖一样,逃入奉天(今陕西乾县)。
好了,说卢杞说的有点太多了,总之一句话,大唐王朝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了。危难时刻,德宗想起了四朝老臣李泌。当年就是他,帮助自己的祖父从灵武打回长安的。
李泌毫不犹豫地来了,他又一次发挥自己卓越地政治才华,帮助德宗平定叛乱。而他与德宗的一番对话,则彻底扼杀了卢杞的政治生命,让他再也没有重返朝廷害人的机会,为天下除了一大祸害。
回到长安后,李泌担任宰相,在他最后的几年岁月里,完成了以下几件事。
一是保全了太子,稳定了朝堂。二是保全了功臣,他当着宿将李晟与马燧的面,让猜忌心很重的德宗皇帝打消了怀疑,也让两位名将放下了担心,君臣相安无事,从而消除了政治隐患。
还有一件,堪称大手笔,放在二十一世纪,也让人心折不已。那就是联合回纥、南诏、天竺、大食诸国,以共图土蕃的宏大战略谋划。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项计划未能完全施行,但这种颇具国际化视野的谋略,在中国古代却是不多见的。
李泌的一生多姿多彩,他的功绩不在郭子仪之下,但因为他喜好谈鬼神,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里,不被认同,所以名气反而不大。
后人用诗感叹李泌一生,“勋参郭令才原大,迹似留候术更淳。”不错,中山先生有言:“要干大事,不要做大官。”这话说的太好了,是有志之士安身立命的不二箴言。可千载之下,能做到这一点的,数人而已。在建功立业与退隐山林之间做到收放自如的真隐士,恐怕只有张良与李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