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东晋时代的士大夫陶潜是古代文艺创作的源泉。靖节先生曾作《桃花源诗并记》,美术作品中有一大类即《桃花源图》。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款康熙朝笔筒,外壁即以此图为装饰。学者倪亦斌在紫禁城杂志发表的《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康熙青花釉里红笔筒上 “桃源图”式细解 (下)》一文中,这样盘点瓷器上的“桃花源”。
瓷器装饰不是窑主单方面灵感的产物,不同品味的瓷器订购者会在艺术品上留下各自的印记。在明末清初,有的主顾可能满足于单一的图画装饰瓷器,有的主顾就非得画、书、诗三艺同时施于一器不可。2002年,《顺治朝瓷器》特展在美国三家博物馆巡回展出,展品中有一只难得的纪年青花盖罐。
盖罐的一面绘我们熟悉的《桃源问津图》,另一面抄录了一首与图画题材相关的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七言绝句为元初南宋遗民谢枋得所作,见于传统蒙学读本《千家诗》,题为《庆全庵桃花》。在盖罐上,诗句后面的落款是:“甲申春日写于拾林斋”,并钤“扣角山人”双圈阳文方章。根据此器皿的质地、形制、画风等判断,所书干支纪年‘甲申’年应为1644年。
虽说是年为明清两朝交替之际,但是实际上清兵进入江西要到顺治三年(1646年)。从盖罐上的题词看,此罐明显是明末士大夫同瓷窑主合作的产物。而这位士大夫在罐上留下的文字图像恰巧浓缩了中国传统社会里“士”的典型命运:如果不走“仕途”,就只有归隐。一方面,罐壁上所装饰的《桃源问津图》和谢枋得的诗明显表达了避世隐居、过太平安乐日子的理想;但是,另一方面,主顾名号里的“扣角”二字却隐含着有才之士自求君王重用的典故。“扣角”即“叩角”,意指春秋时宁戚在齐王面前击牛角而歌,终被聘为齐国上卿的故事。
面对瓷器上的图文,我们还可以再往深里想。谢枋得享有在宋元改朝换代之际誓死殉国的名声,七绝诗题目《庆全庵桃花》中的“庆全庵”是谢枋得在宋朝亡国后避居福建时给自己居所起的名字,庆幸自己在覆巢之后尚能保全生命和名节。这样看来,这位士大夫也可能在大明王朝大厦将倾之时通过定烧这件盖罐来表明其生活和政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