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一、唐朝之前文人怎么说
(一)南朝·谢灵运(385年—433年)
《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节选:攒念攻别心,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
注释:天姥,作为山名,最早见于此诗。南朝宋景平二年(424),旅行家谢灵运伐木开径,开通了自始宁南山经天台至临海的通道,写下了“旦发清溪阴、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可见康乐公早晨从嵊州上虞一带出发,夜宿剡中(今新昌嵊州一带),次晨登上天姥山的。在新昌县,至今还有康乐坊、康乐巷等地名沿用至今。
二、唐朝文人怎么说
(一)李白(701年-762年)
1.《秋下荆门》: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注释:唐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告别了巴山蜀水,开始漫游吴楚,写下了这首七绝。此诗最后两句道出了诗仙漫游吴楚,并非为了秋风鲈鱼肥的美食,而是为了剡中(今浙江绍兴新昌、嵊州一带)的“名山”。由此看出,此行李白虽然只到了吴楚,但对越地剡中的向往不言而喻,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他出蜀远游的目的地——剡中,也为第二年和后来的几次入剡埋下了伏笔。
2.《别储邕之剡中》: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注释:第二年(开元十四年)李白就迫不及待入剡了!此诗的题目就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李白此行的目的地是剡中,而非其他地方!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诗仙从广陵(今扬州)出发,问清剡中在东南方的越地后,于是渡过钱塘江到了会稽(今绍兴),沿古运河、曹娥江溯流而上,到达向往的剡中。而在这次游历中,李白还寻访了书圣王羲之隐居炼丹的剡中(现新昌县沙溪镇王罕岭)。于是就有了最后两句“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又迫不及待上天姥山,并有了“拂石而卧”的隐居之意。可见,李白心中神往已久的“名山”就是此次目的地剡中的天姥山!
3.《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注释:“赤城”、“天台”、“东南倾”说明天姥山毗邻赤城山,才会用“掩赤城”这样压倒性的说法,也说明天姥山就在天台山的西北方,才使得天台山抬头仰望欲要后(东南)倾;“吴越”、“镜湖”、“剡溪”、“谢公宿处”画出了李白梦游路线图:先到吴越之地,经绍兴镜湖、剡溪,到达谢公宿处(今新昌市区还保留有康乐坊、康乐巷等地名),然后穿着谢公屐登上天姥山。
(二)灵澈(746—816),唐代著名诗僧,与皎然齐名
《天姥岑望天台山》: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注释:天姥岑即天姥山,诗名即有天姥山和天台山之分,很有意思,为当今天台、天姥之争埋下了有力依据。澈公由会稽(诗人长居今绍兴柯桥云门寺)云游至新昌,登天姥山,南望天台连绵群峰,作为僧人,远望天下名刹天台华顶峰国清寺,自多感想。
(三)白居易(772年-846年)
《沃洲山禅院记》节选一:沃洲山在剡县南三十里,禅院在沃洲山之阳,天姥岑之阴。南对天台,而华顶、赤城列焉……
《沃洲山禅院记》节选二: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注释1:白居易开篇即点出沃州山、剡县、沃州山禅院和天姥山的地理位置:剡县(今新昌)南三十里有沃州山,天姥山在沃州山南,而禅院位于两山之间。再往南才是天台山、华顶峰及赤城山。
注释2:一山不可能遗世独立,必然立于一邑。白居易非常贴切形象地将越地、剡溪、沃洲山和天姥山比作人体的头部、脸面、眉毛和眼睛,来突出天姥山和沃州山(水)的传情。试问,一个人的眉眼,怎能离开头脸而单独存在?故天姥山在越地之剡,无可争辩!
(四)许浑(约791—约858),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星河半落岩前寺,云雾初开岭上关。丹壑树多风浩浩,碧溪苔浅水潺潺。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
注释:许浑的这首七律,题目就交代了事情经过:早上从天台的中岩寺出发,翻过关岭,第二天登天姥山。有意思的是题目中提到的“关岭”,就是现天台与新昌的分水岭,如今关岭铺(铺,古代驿站的一种)历经沧桑,肃然挺立在现新昌县儒岙镇上八坞村关岭自然村。其次就是全诗最后两句诗人登天姥山后看到“丹壑树多风浩浩,碧溪苔浅水潺潺”,不禁联想起刘阮遇仙的故事,却不知刘阮遇仙处就在天姥山北支刘门山,看着绵延山峦不禁发出“行尽深山又是山”的遗。
关岭
刘门山
二、唐朝之后(宋、元、明、清)文人怎么说
(一)宋朝
谢翱(1249—1295),南宋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
《九日黎明发新昌望天姥峰》:南明剡东山,亏蔽草与莱。前冈接远阜,树石如苔莓。西南见天姥,旭旭云日开。下有采药径,仙人招我来。手持白菊花,泛以青螺杯。倾杯化灵药,蕤芳入客怀。俛视浮爨居,白气爲尘埃。凉风吹脱巾,一往不愿回。便投此策竹,骑龙下天台。
注释:该诗是黎明时分诗人站在天台上望着天姥山所写,诗人刚好可以望见剡县东面的南明山(今新昌南明),遗迹西南的天姥山。诗人看着云雾弥漫,旭日初升(“旭旭云日开”可能就像李白所描述的“日月照耀金银台”的景象),联想到天姥山下的采药径(现新昌天姥山北支刘门山还保留采药径遗迹)和刘阮遇仙的故事,忽然感觉眼前情景就是仙人召唤,于是马上扔掉登山竹杖,“骑龙”般下了天台山(前往天姥山)。
天姥山晨曦(李白诗“日月照耀金银台”景象)
刘门山村民世代相传的采药径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写到“前冈接远阜,树石如苔莓”,“树石”就是新昌木化石。
新昌木化石
(二)明朝
徐霞客(1587年—1641年),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被称为“千古奇人”。
《游天台山日记》(后)节选:地中古杉甚多。饭于寺。又西北三里,逾寺后高岭。又向西升陟岭角者十里,乃至腾空山。下牛牯岭,三里抵麓。又西逾小岭三重,共十五里,出会墅。大道自南来,望天姥山在内,已越而过之,以为会墅乃平地耳。复西北下三里,渐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
注释:该记对天台山一带地理分析得很细致精确:万年寺中吃饭,往西北走十三里翻山越岭后,朝牛枯岭(在现新昌儒岙镇)下去,三里到达山脚。又往西越过三道小岭,一共走了十五里,出到会墅。大路从南边伸来,看到天姥山在内的众多山峰都已经穿越而过,再走八里住宿斑竹村(在现新昌城东)。说明天台山往西是万年山,再往西才是天姥山。
(三)清朝
1.王又曾(1706-1762),后人将他与厉鹗、钱载、袁枚、吴锡麟、严遂成并称为清诗“浙西六家”
《经天姥寺》:天姥峰阴天姥寺,竹房涧户窈然通。老僧敲磬雨声外,危坐诵经云气中。禅榻茶烟成夙世,天鸡海日又春风。回头却忆十年梦,梦与山东李白同。
注释:本诗第一句便交代了天姥山的阴面有一座天姥寺,这与现新昌天姥山和横板桥村天姥寺遗址的位置一致。诗文主要抒发诗人感叹与当年李白游天姥一样的心境,再次不赘述。
袁枚(1716年-1798),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立夏日过天姥寺》:正是清和节,刚来天姥峰。青莲曾入梦,老衲又鸣钟。覆水竹千挺,迎人云万重。路旁雷劈树,正统四年封。
注释:前四句说明袁枚之所以来天姥峰,是因为李白(李白号青莲居士)及其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现新昌天姥山下横板桥村有天姥寺遗址,现天姥寺残碑收藏在村文化礼堂内。寺旁雷辟树已经不在,现存八、九十年代所拍照片为证。这非常符合清代诗人袁枚亲眼所见,可见天姥山与天姥寺密不可分。
天姥寺残碑
古柏(雷辟树)E桥摄
三、近、现代文人怎么说
(一)蒋志(1937年—),绵阳师范学院教授,政史系主任,担任中国古代史、地方史等学科的教学和和李白研究
蒋教授说:李白在越中游览过许多地方,有关越中山水的诗60余篇……如天姥山如果单纯就其自然观赏价值来说,比不上五岳,也比不上天台山、雁荡山。但由于李白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大大地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山上原有太白庙,应当把他恢复起来……
注释:1999年,蒋教授也出席了“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了论文《李白越中诗的审美价值与现代价值》,以上为部分原文。论文中不仅区分了天姥山与天台山,也说明了天姥山”文化名山”的价值。
(二)任继愈(1916年-2009年),著名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三)傅璇琮(1933年-2016年),曾任中华书局总编,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1999年题写“天姥山”碑,另有碑记说明当时参与者除了任继愈教授题字,还有傅璇琮教授。
天姥山碑记
(四)陈桥驿(1923年-2015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陈桥驿教授说:李白诗中的天姥山,从学术上论证,无疑在越州,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假如有人强词夺理,说此山不在越州,那就是愚昧无知,就不是学术,是自贻笑柄。
注释:陈教授原话。1999年5月,有中国(包括台湾、澳门)、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韩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学者参加的“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昌举行,参加学术讨论会的还有国内著名学者傅璇宗等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