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魏文帝曹丕是建安文学的代表者,也是汉朝四百年统治的终结者,不仅诗写得好,文学理论也很有造诣。这个爹不疼娘不爱,兄弟冷眼相看的苦逼孩子能够走上皇位着实不易,难怪他在被成功立储后,得意忘形的搂着辛毗的脖子撒欢,那是真性情的流露,曹丕能够成功上位多亏了朝中大佬们的鼎立相助。
当然还得感谢他老爹的一时冲动,色字头上一把刀,他大哥曹昂成为老爹冲动代价下的牺牲品,否则嫡长子的身份也论不到他,还有天姿聪明的小弟曹冲,天不假年,早早夭折。至于他那个文青弟弟曹植,书生气太重,政治智慧太弱,后人捏造的七步诗,这盆泼向他的脏水早就被证实是乌有之事。除了军事上无法与他那个雄才大略,不世出的老爹难以媲美外,曹丕还算是个不错的皇帝。诸如他拓展疆域,重视文教,巩固集权,提倡极简生活,恢复生产都做得有模有样。
文帝曹丕不像他老爹那样藏着掖着,极有城府,而是一个我行我素,真实性情完全外露的人,作为曹魏时代顶尖的才子,有才就任性在他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他爱美人,为此竟然让国色天香貌美如花的宠妃甄氏出来见客,潜台词不外乎,我有尤物?你比得上吗?他还是一个有点蔫坏却充满幽默感的人,蜀国重臣孟达投降见他,他随口一句,老孟你该不会是蜀国的余则成,前来卧底的吧?弄得孟达冷汗直流,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在做魏王世子时,曹丕还干过一件很不靠谱的事,《世说新语·伤逝》中记载,文学泰斗王粲死后,曹丕建言,王老师生前最喜欢听驴叫了,如今他仙逝了,我们不妨在送别他时,每人学一声驴叫吧,于是王粲墓前,驴叫声此起彼伏,这个玩笑开大了,不知当时会有多少人破涕为笑?一件严肃的事情让曹丕搞成了轻喜剧,魏晋士人放浪形骸,此究竟是高雅的行为艺术,还是一场颇具规模的口技大赛?曹丕简直太能搞了。
成为曹魏开国皇帝后,曹丕我行我素的行为艺术并没有多少收敛,相反变得更加睚眦必报,气量狭小,他开始用自己的权利报复曾经得罪过自己的前朝旧人,魏国大臣杨俊,早在曹操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曾经推荐过曹植,杨俊认为子桓和子建伯仲之间,但是依秉性而言,曹植更优。这番言论被曹丕知道后,深为嫉恨。曹丕当上皇帝后,一次巡视宛城,发现城中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容市貌有碍观瞻,于是将时任南阳太守的杨俊收入监牢,当时不仅司马懿为杨俊说情,手下官员叩头至流血曹丕也不为所动,杨俊在狱中长叹一声,我知道为什么获罪了。于是自杀,朝中许多大臣为此痛心不已。
对曾经反对他立储的大臣如此,就连曾经战功卓著,曾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的旧将勋贵也不放过,按说曹洪是曹家第一代跟随他父亲打江山不可或缺的重臣,按照族谱,曹丕甚至该叫曹洪一声叔父,那是他老爹的从弟,可是就是因为曹丕年轻时曾经向曹洪借钱,曹洪性吝,说了一声,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曹丕记仇记了N多年,这回总算逮住机会了,曹洪的门客犯了事,曹丕借机将曹洪打入死牢,谁说情都不行,最后还是曹丕他老妈卞太后出面求情,虽然死罪可免,但爵位官职封邑丧失殆尽。曹丕如此刻薄的对待曹洪,朝臣颇多抱怨。
曹丕最不该做的一件事是冤杀直臣鲍勋,这是他作为皇帝气量狭小,不能容人的最大污点。鲍勋是故济北相鲍信的儿子,鲍信在《三国演义》里露过面,出过场,是袁绍十八路诸侯之一,后归顺曹操。《三国志》载,鲍家是曹家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鲍信,早就没有了曹操,更没有曹魏夺取天下的可能,当年曹操在与黄巾军作战时陷入重围,鲍信为掩护曹操突围,力战而死,死后连尸首都找不到,曹操悲痛万分,抱着木刻的鲍信雕像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天昏地暗,并且找来故人之子悉心照料。
曹丕被立为魏王太子后,鲍勋为太子属官,鲍勋这个人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且清正廉洁,曹操本意是看中了鲍勋操守,借以辅助官二代曹丕,后鲍勋担任魏郡都尉,恰好这个时候,曹丕的夫人郭氏的弟弟监守自盗,偷了官家的布匹,按照朝廷律令,论罪当斩,身为太子的曹丕多次给鲍勋写信,希望故人能够高抬贵手,放了妻弟一马。但是鲍勋不畏强权,仍然将所有罪证上奏朝廷,魏王太子这么大的面子都不给,气得曹丕咬牙切齿,忿恨在心。后来曹丕果然逮住一点小事,罢免了鲍勋。
等到曹丕即位后,鲍勋担任驸马都尉兼任侍中,鲍勋有强项令的风范,不管此前是否得罪过曹丕,该说的话一定不会憋在心里。鲍勋多次上奏文帝曹丕重视军事,宽囿农事。曹丕一生最爱打猎,鲍勋再三劝阻停止这种驰骋之事,有一次竟然惹得文帝一把将奏章撕得粉碎,还振振有词的辩解,我打猎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总胜过享受音乐的靡靡之声吧。鲍勋正色道,音乐可以使人上通神明,中和人事,而游猎即使是做为急务也是不妥当的。气得曹丕当时就变了脸色,回来后就一纸官文将鲍勋打发的远远的。
后来,曹魏重臣陈群和司马懿保荐鲍勋,曹丕不得已用为御史中丞,鲍勋在位期间,不仅执法严谨,而且大张旗鼓反腐败,朝廷一时风清气正,百官都很勤俭自律。公元225年,曹丕打算再次进攻东吴,朝辩时,鲍勋再次反对,给出的理由是前几次之所以没有获胜,是因为吴蜀唇齿相依,而我们劳师远征,如今又要白白消耗财物,百姓不堪重负,徒劳无功,使得吴蜀轻视,损我国威。曹丕听后,更为愤恨,再次贬官下放鲍勋。
曹丕不顾反对,执意出征,果然再次无功而返。恰在此时,鲍勋的好友因探望他,而违反了军中不走大路而走侧路的小事,被小人刘曜检举,鲍勋认为营地壕堑尚未建成,不构成违反军令罪而没有上报,后刘曜犯罪,鲍勋上奏朝廷要求将其废黜,不料刘曜恶人先告状,反诬鲍勋私放友人一事。曹丕因战事不利,正如鲍勋前言所说,正一脑门子的邪火没处发,得到刘曜诬告,大喜过望,遂下诏,鲍勋指鹿为马,逮捕交廷尉审讯。
廷尉依律论罪,上奏曹丕,鲍勋所犯之事,应该削发戴枷,罚作五年劳役。曹丕怒喝,再审。如是三审,廷尉再次上报按照魏国法律当罚两斤金子。曹丕大怒,鲍勋已经没有活着的资格了,你们竟敢徇私枉法,蛇鼠同窟。结果所有参与审讯的官员也全部下狱。鲍勋之事惊动了朝野之上几乎所有的魏国重臣,太尉钟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廷尉高柔等一起上书,鲍勋的父亲鲍信有大功于魏国,请求赦免鲍勋罪过。曹丕杀心已定,不为所动,下诏杀了鲍勋。
鲍勋之死,实属冤杀,鲍勋质重守一,操守清廉,死后抄家时竟然没有多余的财物,鲍勋死后,朝野议论纷纷,许多重臣不仅心寒而且齿冷。鲍勋之死,源于过去的旧怨,更源于曹丕斤斤计较的狭隘心胸,就连《三国志》里的陈寿都叹息,“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陈寿再评“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作为政治家的曹丕赶不上他老爹曹操,性格上的缺陷或许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鲍勋被冤杀后二十天,曹丕也翘腿拜拜了,曹丕临死之前,总算报了一己之仇,这口怨气从鲍勋当年不给他这个魏王殿下的面子那天起,就已经淤结到了现在,也注定了鲍勋最后的悲惨结局。曹丕正值壮年就龙驭宾天了,或许与其自身的怨气、怒气、浊气长年积攒太多有关,曹丕告诉我们,做人呀,还是大气点好,少生一些闲气、闷气,自个气自个,多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