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唐朝给我们的感觉一向是强大、自信、开放。强汉盛唐这个词语在今天也是很流行。但是安史之乱过后整个唐朝已经完全不再是当初的那个样子了。藩镇割据、宦官之祸、牛李党争使得唐朝国力日下。不过,帝国在后期曾孕育出一位杰出的帝王——唐宣宗李忱。唐朝的子民在这位明君领导之下继续走过了13年太平的时光。当唐宣宗缓缓登上帝王的宝座之时,唐朝这个百年老字号已经走过了228个春秋。37岁的唐宣宗看了看匍匐的百官,暗下决心,一定要像当年的太宗那样澄清宇内,四夷宾服。
历经沧桑,承继大统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大明宫中一个孩童呱呱落地。这孩子被起名为李忱(原名李怡)。李忱是宪宗的第十三子,生母是叛将的小妾。论年龄论身份都不可能继大统。所以大多数人也并未对其给予太多重视。小时候的李忱沉默寡言,别人都认为这孩子有些痴呆(不慧)。宪宗皇帝驾崩之后,李忱经历了兄长穆宗,侄子敬宗、文宗、武宗四朝。其中对李忱最不友善的当属武宗皇帝(武宗气豪,尤不为礼)。
李忱在武宗在位时期发生过多起意外事故。有些文献记载李忱从此以后出家为僧以避祸。随着武宗服用丹药的暴毙,左神策军中尉马元贽立李忱(时为光王)为皇帝。37岁的李忱也是唐朝唯一的一个以皇太叔继位的皇帝。是为唐宣宗。
加强皇权
封建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君主继承的原则一般说来就是父死子继(父死子继主要采取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的规则。)和兄终弟及两种继承原则。而李忱是武宗的叔叔,叔叔继承侄子的皇位,在历史上极其罕见。不仅如此,宣宗继位后,曾给仇士良树碑立传(《内侍省监楚国公仇士良神道碑》),而仇士良在武宗朝备受打压,在加上武宗和宣宗的关系也很恶化,所以宣宗可以继承大统不排除背后有仇氏宦官一党的作用。
基于以上两点,李忱的继位在外人的眼中多多少少有一些得位不正的感觉。名不正则言不顺,唐宣宗李忱绝不允许这种事发生,历经坎坷的他立志要作为一位明君,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权力。具体来说一共有四点,我们逐条分析:
第一,在继位之初,唐宣宗依次祭拜宗庙,当来到父亲宪宗皇帝的牌位前,宣宗李忱跪在牌位前痛哭不已。
宣宗郊天前一日,谒太庙。至宪宗室...涕泗交下。左右观者莫能仰视——《唐语林》
此举并不仅仅是表达他对父亲的哀思,更重要的是他想向所有人宣告他是宪宗的儿子。他继承的宪宗的皇位,而不是唐穆宗系的皇位。这件事还得追溯到元和十五年,英明的唐宪宗死于宦官之手,虽然没有定论,但是公认这事唐穆宗和其母亲郭氏是知情的,或者就是他们在背后指使的...接下来帝国的皇帝都是出自穆宗系(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那么如果换个思路,强化宪宗,弱化穆宗,甚至拐弯抹角的证明穆宗继位的不合法性,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实际上唐宣宗就是这么做的。上台后,宣宗开始追查,凡是和当年宪宗之死有关的,全都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做在政治意义的很明显,那就正己位。
第二,宣宗对父亲宪宗以及祖父顺宗进号,并没有对穆宗系得皇帝进号。这样的背后的含义就更明显了。不但如此,宣宗还为一干宪宗朝的能臣配享宪宗宗庙,不但承认皇帝,还承认先皇手下的大臣的功绩,总之就是一个意思,我唐宣宗李忱才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宪宗系接班人。
十二月,追谥顺宗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宪宗曰昭文章武大圣孝皇帝。——《旧唐书》
第三,宣宗一朝启用了很多宪宗朝名臣之子,如宪宗朝宰相杜黄裳及裴度之子杜胜次和裴捻。或者对待宪宗忠心的臣子如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希望以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上见宪宗朝公卿子孙,多擢用之。刑部员外郎杜胜次对,上问其家世,对曰:“臣父杜黄裳,首请宪宗监国。”即除给事中。翰林学士裴捻,度之子也,上幸翰林,面除承旨——《资治通鉴》
第四,打击武宗朝受宠的李德裕及李党成员,如李回、郑亚等。李德裕在武宗朝权势极重,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打击李德裕,打倒强大的敌人,才可以使自己乾纲独断,对权力的掌握更有说服力。虽然李德裕有大才,但是为了大局,唐宣宗还是迫不得已为之。收到的效果明显,当李德裕被贬黜时,满朝俱惊。唐宣宗随即掌握了天子大权。
任人唯贤
加强皇权后的唐宣宗李忱很快展示出了圣天子的手段,唐宣宗把《贞观政要》写在屏风上,以便于经常观看。还命臣下把五品以上官员的名单写成《具员御览》,以便对所有中高级官员深入了解。
唐宣宗经常以打猎的名义到下面视察,一次,宣宗皇帝到苑北打猎。遇到了一个樵夫,问他当地的县令如何?樵夫说,“这个县令哪都好,就是太执拗,前些日子抓了几个强盗,军队和这些强盗有交情,派人找县令要,结果县令不但没有放人,而且把他们都杀了,您说,这不是执拗吗?”宣宗听后回宫立刻把这位知县的名字贴到寝殿的柱子上。后来这个知县做大做到了州刺史,皇帝奖励给他紫衣金鱼袋以示恩宠,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以上的事情在宣宗一朝数不胜数,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宣宗一直遵行两句话,“治乱未尝不任不肖,为治未尝不任忠贤”。归结起来,就是任人唯贤。
上尝以太宗所撰写《金镜》授绹,使读之,“治乱未尝不任不肖,为治未尝不任忠贤,”上止之曰:“凡求致太平,当以此言为首。”又书《贞观政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上命宰相作《具员御览》五卷,上许,常置于案上。——《资治通鉴》
权力制衡
一天,宣宗上朝时看到了宰相马植的腰上系着一条玉带,而这条玉带是自己赐给宦官马元贽的,谨慎的宣宗赶紧问马植玉带的来源,马植不敢慢待,赶紧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皇帝,宣宗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外廷与内廷联系过密,一向都是取乱的根源,晚唐著名的牛李党争几十年的背后就充满了宰相与宦官为了利益互相联系,最后破坏的还是皇权和国家法度的尊严。再加上宦官罢黜武宗的子嗣而推选宣宗上台这件事本来就是想控制宣宗的皇权,宦官和宰相的联合很可能架空皇权,这正是宣宗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宣宗毫不犹豫,很快就把马植的宰相的身份革除。目标就是告诉所有外廷大臣,不要与宦官所串联以获取自身的富贵。通过宣宗的精心处理,宣宗朝以后外廷与内廷势不两立,很少串联。
强调法制
宣宗历来强调王子犯法党与庶民同罪,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次,宣宗手下有一个乐工名叫罗程,非常擅长弹奏琵琶,宣宗非常欣赏他的才华。罗程恃宠而骄,有一次杀了人被有司抓住准备杀头。其他的乐工在为皇帝演奏的时候特意把罗程的位置流出来放上罗程的琵琶,然后纷纷向皇帝求情,希望打动宣宗。宣宗看到这种场景后说道,“你们在乎的事一个罗程,我却在乎高祖、太宗留下的法度啊!”
“汝曹所惜罗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资治通鉴》
此时的晚唐因为宣宗的治理很快天下粗安,并收复河湟,人皆咏之。细细品味下,唐宣宗的治国思路与唐太宗贞观时期非常相似,因此人们称呼唐宣宗为“小太宗”。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资治通鉴》
王朝末路的无奈
在英明的唐宣宗的治理下,天下粗安,动乱相对较少,但还是发生了几起事件。大中九年,浙东军乱,士卒驱逐了观察使李讷。大中十一年,容州军乱,部下驱逐经略使王球。大中十二年五月,湖南军乱,都将驱逐观察使。六月,江西军乱,都将毛鹤驱逐观察使郑宪。七月,宣州都将驱逐观察使郑薰。大中十三年,武宁军士卒驱逐节度使康季荣。这几起事件都是在宣宗朝末期发生的,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却意义深远。
首先,共同点都是下属驱逐长官,这意味着中央权力的下移,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极巨下降,如果我们仔细的看这些军乱就不难找到了为什么五代军阀取代唐朝的答案。其次,发生军变已经从开始时的河北、中原转移到南方地区。而唐朝的赋税重要来源主要在广大的淮南以南的地区。可见,在大中末期,王朝的乱象已经时有发生。研究唐宣宗的得失就不免要谈到宣宗的继承人唐懿宗,唐懿宗继位之初,裘甫叛乱、南诏两次攻破安南首府交州、庞勋军变相继发生。这些事件影响深远,几乎搅的唐帝国财税区以及安南边疆天翻地覆。而现在很多人认为主要的原因唐宣宗传位发生失误,帝国的灭亡唐懿宗占主要原因。那么退一万步来讲就算唐懿宗是个昏君,如果宣宗真的留下那么好的底何至于唐懿宗在继位之初的那几年就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况且唐懿宗早期在史学界评价还是相对可以的。因此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唐朝的灭亡实际上亡于唐宣宗李忱。
深层次原因
要想弄清唐朝灭亡到底是不是唐宣宗的锅我们还得看一起农民起义。裘甫起义,这可以说是唐朝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这场起义发生的时间是唐宣宗末期唐懿宗初期的大中十三年,主要地区就是帝国的财税重镇富裕的浙东。起义军很快壮大,这是唐政府始料未及的,后来赶紧调安南都护王式带领大军镇压下去。这场起义能有如此规模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唐帝国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人口锐减,但是军费却是增加迅猛。唐朝政府为了应付此起彼伏的军乱只能征税,唐德宗时期开始施行了两税法,随后又增加了一干赋税,如榷盐、税茶,除陌钱等等。河朔及中原因为种种原因不需要交税太多甚至不交税(如河朔三镇)。这样江南的人民自然税务就加重了。唐宣宗后期的军乱主要都发生在南方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唐朝末期因为宦官专权、党争严重,藩镇割据致使朝政腐败,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减少,到了唐宣宗大中时期,国家收入只有925万缗钱,只有宪宗元和时的约四分之一,更不用提安史之乱前。地主豪强有沃野千顷,而唐政府又不敢收税,只能向贫农收税。
时豪民侵噬产业不移户,州县不敢徭役,而征税皆出下贫。至于依富室为奴客,役罚峻于州县。长吏岁辄遣吏巡覆田税,民苦其扰。——《新唐书》
第三,“官”的不作为以及“吏”的求利。唐朝后期,科举取士成为常态,而进士科的士子更擅长浮华的文章,在政务上水平一般。
很多时候只能靠署衙中的吏完成。所谓的吏就是政府负责具体事项的办事人员。他们和官员本质是不同的,官员可以登台拜相,而吏的一生只能做吏。升迁无望的吏唯一的理想只剩下了利益,因此他们对于家国的责任明显不够,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出发。这点,在裘甫准备攻打越州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越州越州得军吏得知裘甫准备攻击越州时,很多吏直接为裘甫提供情报,避免自己家遭殃,至于国家,他们从不考虑此事。唐朝末年吏与军人架空朝廷下派的官员比比皆是,驱逐使节的事也是比比皆是。
总结:作为晚唐的君主,唐宣宗无疑是出色的,他可以在如此纷乱的局面下把一切事务控制到极限无疑是一项很难的工作,说唐亡于唐宣宗这个看法实在是经不起推敲。同时,唐宣宗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帝国的问题。导致当继任者昏聩之时帝国很快坍塌。在整个时代面前,个人有时是微不足道的,在这方面而言,唐宣宗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