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名称】桃源图卷
【年代】明
【作者】仇英
【现状】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尺寸】635 x 40 CM
【材质】纸本 设色
东晋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已成了文人墨客眼中的理想隐居之所,他们或通过诗歌形式,或通过笔墨方式,把理想中的桃花源呈现出来,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今天给各位读者带来的就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青绿山水作品《桃源图卷》。画卷大致可分为五个场景:发现桃源、桃源见闻、源中闲聊、桃源畅饮、离开桃源,卷前有清乾隆两处御题。
清乾隆卷前引首:己未岁题赵伯驹桃源图,有云山春霭钞锣溪之句。越四十年,己亥题仇英桃源图,复用钞锣溪字,因失记数典以询内廷翰臣,自于敏中以下竟无知此事者。检之十余年,迄莫能得。每往来胸次,顷几暇偶阅旧刻元人所编陶靖节集《桃花源记》汤汉注中,始知本于桃源经,恍如重入仙源,顿逢旧迹,亦一快事。且知学问之道无穷尽也。仇英此卷即蓝本伯驹,笔意超秀,颇能神似,洵为合作,即书卷短,以识赏遇。戊申小春御笔
乾隆题诗:锣溪接武陵源,峡口通人宛见村。望去陌阡鸡犬富,迎来老幼笑言温,传神别致超凡品。避世高情足静论,粉本问从谁所得,伯驹真迹石渠存。(已亥暮春御題)
《桃花源》是一首诗,《桃花源记》是这首诗前面的序,可是这个序比诗还长,而且比诗更有名。很多人大概都没有看过那首诗,但大多数人看过序,陶渊明幻想出那样一个桃花源,用了最简单、最浅显、最自在的语言和形式,不押韵,也没有格律,带我们进入一个思想领域,而且不露痕迹,完全是讲了一个故事。
桃源文化悠久绵长,不仅唐宋元时期都有相关诗文创作,而且李昭道、荆浩、关仝、郭熙、李唐、马和之、赵伯驹、伯骕、刘松年、赵孟頫、钱选、王蒙等人也都有桃源图流传,内容形式不尽相同,而且大部分已经遗失。至明代,桃源图再次流行兴盛,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动荡引起的避世心理,主要是源于明人对自我觉醒和精神超越的思考与追问。
存世的约三十六幅桃源图中有十余幅出自仇英之手,文征明之子文嘉的《钤山堂书画记》也证实了明代桃源题材绘画风潮确实肇始于仇英。这幅画卷以武陵渔夫的行踪为主线,贯穿全篇,画中绘有四十多个人物,他们形态各异、表情丰富,惟妙惟肖。其中有划船的渔夫、打柴的樵夫、扛锄的农夫、聊天的村民,每个人都快乐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怡然自得,展现出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画中山水和人物完美结合,浑然一体,营造出景致优美、悠闲自得的人间仙境。
仇英早期作品,以绢本为多,画面空白较大,用笔细腻,刚中带柔,圆中有方,设色浓重。中晚期作品,构图渐趋满纸,用笔愈见刚直,运笔则自然而流畅,用色渐淡,有时亦作白描。仇英画迹流传有限,题年款者更尠。
【作者简介】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生年不详,卒于约公元1559年。漆工出身,祖籍太仓,长年寓居苏州至终。明四大家之一,黄宗惺的《草正楼读画集》又呼仇英为“绕州画瓷匠”式的人物。仇英先拜周臣为师,后又学沈周、文徵明。他的青绿山水画相当成功,在人物画方面也取得了极高成就。明末王稚登在《丹青志》上评仇英“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渐古人。”连门户偏见极深的董其昌也在《画眼》里赞叹道,“仇英为近代高手第一,兼有南宋二赵之雅。”“他是赵伯驹后身,即令文(徵明)、沈(周)未尽其法。”尤其在人物小景方面,仇英为以后三百多年的画家们留下了标准的蓝图。总的来说,由于封建门阀主义统治,仇英的画不被当时上流社会重视,但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