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千百年前,陶渊明写下的这句诗,如今成为很多“过劳型”现代人神往的生活境界。他本人给大家留下的记忆,则是一副恬淡从容,飘逸出尘的田园诗人+隐士形象,每日吟诗作赋,与菊花相伴。
实际上,陶渊明还是个嗜酒之人。不爱当官,不爱上班。
陶渊明出身还不错,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官,只可惜家道中落。他在自传里毫不讳言地说家贫,虽然天生嗜酒,但却不经常喝到。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五柳先生传》)
亲朋故旧们知道陶渊明喜酒的嗜好,就经常置办了酒席叫他过来喝。他倒也不推辞,还特别实诚,去了就努力把酒喝完,目的就是喝醉,醉了也不会收敛情绪。
但总蹭酒喝毕竟不是办法,陶渊明还是想做个官,朝九晚五打卡上班,挣点钱补贴家用。终于,东晋义熙元年,陶渊明得到一个比较有实权的职务: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上任后,他没做别的,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要把赐给自己的公田全部种上能酿酒的秫谷。妻子孩子大概觉得实在不靠谱,坚持请求还是得种点粳米——不然一家人吃啥呢?讨价还价半天,陶渊明决定,一顷五十亩种秫谷,“五十亩种粳”。
但他的性格,似乎不适合做官。当县令没多久,陶渊明就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辞职。那年冬天,督邮受命到当地巡视,命人唤陶渊明来见他。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陶渊明传》)”
陶渊明原本就不喜欢也不擅长这种接待工作,但毕竟是上面派来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见。一边的下属提醒他,得穿上官服,打扮得工工整整才能去。言外之意,否则仕途岌岌可危。
听了这话,他心里更别扭了,抬脚就走。顺带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硬气话“不为五斗米折腰!”
当天,陶渊明就拿出官印,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表示辞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县衙。至此,他才当了大约80天的县令。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摆脱束缚的陶渊明,终于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了:躬耕、隐居,闲来自斟自酌,倚窗赏景,其乐融融。初归田园,生活质量还凑合。陶渊明喜欢菊花,在屋子周围种了一大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但有句话说,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归隐后的陶渊明只能住在茅屋里,没了朝廷的俸禄,又不擅长干农活,即便辛勤劳作,家境还是越来越差。
义熙四年,一场意外的大火把他的家当烧了个精光。不得已,陶渊明带着一家人又搬家了,生活困顿起来,更别提花钱买酒。
为了喝酒,他开动脑筋,自己酿酒。有一天,他正在酿酒,一位朋友前来探望。正好赶上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滤酒,之后又把葛巾扣在脑袋上,接待客人,若无其事饮酒,随意又自在。
那时候,陶渊明诗写得好,隐士的名头又很响亮,不少达官贵人都想结交他。刺史王弘就是其中之一。但陶渊明压根不拿正眼看他,每次王弘登门拜访,他都装病。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王弘想了个主意。他让一位熟识的故人,提着美酒与酒具,在陶渊明去庐山的必经之路上等着。一见好酒,陶渊明也顾不上讨厌王弘了,高高兴兴喝了一天。
更绝的,是发生在他和好朋友颜延之之间的一件事情。他们俩关系很好,颜延之后来到始安郡做官,常常去陶渊明的住所拜访,每次俩人都要畅饮一番,喝到醉醺醺。
临了,颜延之给陶渊明留了二万钱。刚跟好友道别,他转身就把钱全部送到了酒家——这样比较方便,来到店里直接就能喝酒,省去了给钱数钱的功夫。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宋书·隐逸传》)
爱喝酒的习惯永远是改不了的,每饮必醉。要是有朋友来访,无论身份贵贱,只要家中有酒,陶渊明一定跟对方同饮,随叫随到,喝开心为止。
他饮酒还多半要弹琴。史书里记载,陶渊明的琴只是一部毫无装饰、很简陋的“素琴”。但他却仍然喜爱有加,每每沉醉在酒香琴韵当中。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朋友相聚喝酒,别人弹琴,他也抚弄那张简陋的无弦琴相应和。还总是很真诚地告诉别人,只要能够用琴表达心中的意趣,领会琴中的意味,又何必一定要拨弄琴弦弄出些响声呢。
饮酒,陶渊明喜欢喝个痛快,常常喝醉。要是自己先醉了,就会坦率地告诉朋友已经喝醉,想睡了,您先走吧。随后便枕着书,抱着琴,进入梦乡。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陶渊明《时运·其四》)
陶渊明觉得,住处再简陋,但是有酒,有琴,每一个早晨和傍晚都显得那么美好。在他的世界里,诗、酒、琴,算是三位一体了。
无拘无束的日子总归会结束。有史书记载,63岁时,陶渊明走到了人生尽头。
对于死亡,他并不害怕,生前就作了《自祭文》,还为自己写好了诗作“挽歌”,想象着自己死后不能说话,眼睛也失去了光彩。好友们抚棺痛哭,年幼的孩子啼哭着寻找父亲。
但他觉得,没有必要过分悲伤。生老病死谁都无法避免,悲伤过、哀悼过就足够了。死亡有什么好说的呢?躯体放置在山岭中,很快会成为它的一部分。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其三》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挽歌”里,陶渊明还没忘了饮酒。他愤愤然地表示,死就算了,就是遗憾活在人世的时候,饮酒的愿望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单从记载看,陶渊明是个十足的“酒鬼”。的确,还在陶渊明身处的那个时代,便有人说过,陶渊明诗作“篇篇有酒”,虽然有些夸张,却不是空穴来风。
据统计,陶渊明有120余首诗歌,其中光是“饮酒”组诗,就有20首。
然而,他却又不是一般的“酒鬼”。不止其田园诗举世闻名,南朝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还给了他一个极高的评价“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这无疑为他的归隐增添了一束耀眼的光芒。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一篇《桃花源记》,又写出了多少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人们推崇陶渊明,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才华、有气节,也是因为他生性率真,敢于为了追求理想中的生活和爱好,放弃既得利益,一派质朴天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有人遗憾,以陶渊明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谋求高位,过上更为舒适的生活。可实际上,正因为不受功名利禄诱惑,他才能将自己的爱好发挥到极致,最终成为高士的代表、著名的大诗人。
文学家萧伯纳说:在享受人生乐趣方面,有钱和没钱的差别微乎其微。
如果一个人能将爱好过成常态,那么得到的快乐就会更多。只有灵魂渐次丰盈饱满,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有趣。
想来,那个时候的陶渊明,也是这样的吧。
参考书目:[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4月版
[2] 【梁】钟嵘著,曹旭 集注:《诗品集注(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3] 逯钦立 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
[4] [南朝梁] 萧统 编,于平等注释,《昭明文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2月版。
作者:上官云
制图:张舰元
编辑:胡文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