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佳句赏析 >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简约云澹,超然绝俗的魏晋风度

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唐统一,历时约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文人辈出,且不说“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单提一个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从建安到隋唐统一以前这一历史阶段中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就足以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陶渊明

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出仕为官的他为何会选择归隐?他有哪些文学成就?为何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请往下阅读一探究竟。

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生于东晋末年,卒于南朝刘宋初年。

一、出生破落仕宦家庭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但因不是士族,在当时便被人讥为“小人”和“溪狗”。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到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早已没落。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年少的陶渊明熟读儒、道经典

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孟嘉是当代名士,陶渊明小时便“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

二、仕途多舛,十三年的仕宦生涯

陶渊明年少时,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在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二十九岁的他出仕做官,任江州祭酒。但在当时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下,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他当然得不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入职不久后便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其后又几番入仕,曾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在其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彭泽县赴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但陶渊明偏不信这个邪!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南朝刘宋少了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县令陶渊明,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却多了一位“隐逸诗人之宗”的诗人陶渊明。

三、归隐田园,躬耕自资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陶渊明与老农痛饮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公元418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南朝刘宋初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陶渊明出仕做官,最后却选择归隐田园,个中原因一直是文人墨客不断谈论和研究分析的热点,下面结合陶渊明生平和作品对其归隐原因探讨一二。

一、受儒家、道家以及玄学思想的沾染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魏晋玄学的代表——竹林七贤

陶渊明年幼时,在外祖父家里,得益于外祖父家里丰富的藏书,不仅阅读学习道家的《老子》、《庄子》等经典,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再加上当时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社会流行崇尚老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风气,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多多少少沾染到陶渊明的思想,其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玄学不无关系。

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道家以及玄学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志趣。儒家、道家和玄学思想像一种独特的精神麻醉剂,开始在陶渊明的精神上发挥药效,这为他思想上归隐田园埋下伏笔。

二、受逃避现实、身离远祸的本性使然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带月荷锄归”的陶渊明

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虽怀有兼济天下苍生的壮志,但却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终其仕途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最终选择洁身归隐的道路,正是他面对现实有所不满而有无力改变的最好办法。

再者陶渊明处于一个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的时代,但社会却到处洋溢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风气,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陶渊明极易形成逃避现实、身离远祸的隐逸品格。虽然逃避现实、身离远祸根本是消极的,但却与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和闲适优雅的心态不谋而合,社会现实使然导致本性使然,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情理之中。

三、对田园生活、农村生产的无比热爱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遍读陶渊明的诗歌,最值得重视的是他歌颂农村生产生产劳动,他在诗中写到:“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他本人也经常参加生产劳动,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两晋南北朝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比前代更甚,《南史·到灌传》记载到灌的祖先曾担粪自给,别人就骂他“尚有余臭”。颜之推《颜氏家训》上说“多见士大夫耻涉务农。”陶渊明却一反封建统治阶级鄙视劳动的思想,强调“力耕不吾欺”,热爱农村生产和田园生活。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从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被称为‘静穆’,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凌迟了。”——鲁迅《“题未定”草七》

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有哪些文学成就?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是“从建安到隋唐统一以前这一历史阶段中最杰出的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又有“田园诗人”之称,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以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陶渊明《闲情赋》(部分)

陶渊明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每个人都能从陶诗中读出自己的《桃花源》

陶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从古至今,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当你品读陶诗时,能从中体味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其所营造的优美高远意境中去。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古典诗文述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

2. 陶树.陶渊明诗歌笺注(国学丛书)[M]大方:大方出版社,1970年.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制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权,请联系长歌君删除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

相关阅读

  • 靖节先生陶渊明

  • 成语词句网佳句赏析
  • 陶潜字元亮,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 陶渊明,眼中孤独,心有花园

  • 成语词句网佳句赏析
  • 陶渊明,有这么一位诗人,他被称为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贫困,所以事事亲力亲为,他拿着笔的手也同样握着锄头;他的生活富裕,因为他为全天下的文化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