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该拓本内容为陶渊明自作五言杂诗十二首。纵观整件草书作品,通篇用笔精熟,使转流畅,笔势呼应相通,一气呵成。字迹疏朗飘逸,灵动秀美,有文人之风韵,足可以窥到晋代的“尚韵”书风。武则天在跋文中这样写道:“知晋代风标朝野,一致如陶潜者,世徒谓其文咏可念,不知运笔静秀,楚楚涓涓,如深谷芝兰,无人自媚,洵可玩重,永炳千秋”,可见在她眼中陶渊明的书法超过了其诗文水平。除武则天外为陶渊明书法题跋的还有沈约、狄仁杰、王十朋等名流,最后一位题跋的是清代进士张孝程。跋曰:“靖节先生人品学问晋代第一,从未有称及书法者,岁辛酉余与友人处得所草杂诗十二首,古劲流逸,墨迹宛然,遂携至京,每一展玩辄不忍释手……”一位流传千年的诗书大家,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文学作品与书法艺术,更多的则是他的人品和学养。
陶渊明田园诗集
《命子》
其一∶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其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 绕云,奔鲸骇流。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其三∶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其四∶
厉夜生子,遂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其五∶
日居月诸,渐免子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杂诗四首》
其一∶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萧条隔又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其二∶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沈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其三∶
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二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劝农》
其一∶
哲人伊何?时维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其二∶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其三∶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其四∶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其五∶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 。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
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
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 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时运并序》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其一∶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馀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其三∶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挣,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其四∶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荣木并序》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白首无成。
其一∶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其二∶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匪道曷依,匪善奚敦!
其三∶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其四∶
先师遗训,余岂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鸟》
其一∶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其二∶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 。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其三∶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 缴奚施,已卷安劳!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乃石乃非坚。仰想东户时,馀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酬刘柴桑》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 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发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
凯风负我心,戢 守穷湖。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馀。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其二∶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移居二首》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形影神三首》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
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神》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馀平生物,举目情凄 。
我无腾化木,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杂诗八首》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其二∶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其三∶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其四∶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五∶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
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
其六∶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颠。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其七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沈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还旧居》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悲从弟仲德》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
在数竟未免,为山不及成。慈母沈哀疚,二胤 数龄。
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
阶除旷迹,园林独馀情。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
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
《拟古九首》
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其二∶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 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其四∶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其五∶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其六∶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其七∶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口、美池、桑乏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先世避秦时
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
船,便扶向路,处处处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
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後
遂无问津者。
《述酒》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 修渚,南无馀云。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读“山海经”》
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其二∶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其三∶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其四∶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死,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其五∶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志。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後。
其六∶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
《咏三良》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一朝长逝後,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挽歌诗》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後,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该拓本内容为陶渊明自作五言杂诗十二首。纵观整件草书作品,通篇用笔精熟,使转流畅,笔势呼应相通,一气呵成。字迹疏朗飘逸,灵动秀美,有文人之风韵,足可以窥到晋代的“尚韵”书风。武则天在跋文中这样写道:“知晋代风标朝野,一致如陶潜者,世徒谓其文咏可念,不知运笔静秀,楚楚涓涓,如深谷芝兰,无人自媚,洵可玩重,永炳千秋”,可见在她眼中陶渊明的书法超过了其诗文水平。除武则天外为陶渊明书法题跋的还有沈约、狄仁杰、王十朋等名流,最后一位题跋的是清代进士张孝程。跋曰:“靖节先生人品学问晋代第一,从未有称及书法者,岁辛酉余与友人处得所草杂诗十二首,古劲流逸,墨迹宛然,遂携至京,每一展玩辄不忍释手……”一位流传千年的诗书大家,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文学作品与书法艺术,更多的则是他的人品和学养。
陶渊明的田园诗
代表作: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2 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
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初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已有充分表现,而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更表达得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他认识到人生于世必须劳动,否则会受饥寒。他写下了《劝农》诗: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翼缺携丽,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翼!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在更多地接触到劳动人民,参加农业劳动以后,陶渊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耕田的艰辛: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劳动,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诗人已认识到劳动是必要的,他对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情,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之二)
由“相思”到“言笑”,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再看《归园田居》之二: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3 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这极鲜明地反映了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我们看他的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表现他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现的本身,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他的诗句“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为什么有这种焦虑呢?正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
其次是苦难的社会现实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桃花源的理想显然有孔子“大同”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简单复制,而具有时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间,“桃花源”的设计正表明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苦难,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东晋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离乡,逃避山林。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是,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一点陶渊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花源,人们可以对照自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我们从他的飘逸洒脱中,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表明他对世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消极归隐,借酒浇愁,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们读陶诗,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
4 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4.1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4.2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我们看他的诗: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之五)
诗中的意思是: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走得发烫的脚。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这首诗展示了浓厚的生活情调,表现了陶源明对田园美和田园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他善于挑选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
4.3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我们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诗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月,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苦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用朴素精练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绿油油的庄稼碧波荡漾,生意盎然。象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
4.4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5 结束语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田园诗,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的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