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东晋时代的士大夫陶潜是古代文艺创作的源泉。靖节先生曾作《桃花源诗并记》,美术作品有一大类即《桃花源图》。故宫博物院藏康熙朝笔筒外壁为此图。学者倪亦斌在紫禁城杂志发表的《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康熙青花釉里红笔筒上 “桃源图”式细解 (上)》一文中,这样盘点瓷器上的“桃花源”。
清查士标《桃源图》卷,清朝初年,活跃在江苏、安徽一带的“新安四大家”之一查士标也留下一幅《桃源图》卷,现藏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有研究者强调“明遗民画家在‘桃花源’题材上更加发掘‘避秦’的意味,他们与桃花源中的居民有着身份上的认同感。”其实,在现实中要认定这样的事实很不容易。例如,尽管查士标的“遗民”身份确凿无疑,但是从画作本身是无法看出这一点的。
同许多桃源题材画作一样,查士标也遵循了故实画《桃花源》图的模式,在作品中包括了“渔人与村民交谈”和“小艇”两个叙事细节。可能是由于梅壑散人生性“散漫”的缘故,他所画的渔人衣着发式同其相对的一伙儒雅村民无甚区别,只是左臂下多夹了一支船桨。
有研究者称明清画家已经“不热衷于对“桃花源”原著的忠实描绘”。其实,像“桃源图”这样的图像传统都有其自身的稳固性,改朝换代并没有在明代或者清代出品的“桃花源图”上留下特殊的区别痕迹。如上所引,我们不但看到了明代同前朝一样有“对“桃花源”原著的忠实描绘”的《桃花源图》,而且这一传统在清代依然兴盛未衰,继续产生优秀作品。
清萧臣《桃花源诗意图》轴,扬州博物馆藏有清代画家萧晨(1658~?)的《桃花源诗意图》轴,作于康熙四十年(壬午,1702年)。画作为典型的“青绿山水”形式。虽然萧晨在此画的题记中诟病前朝画家仇英的《桃源图》“终属依样葫芦”(见图注),他自己所画的立轴中还是保留了“渔人与村民交谈”和“小艇”这两个表现文学原著情节的关键细节。同前引周臣作《桃花源图》中一样,渔人为了双手抱拳向村民致意,把船桨置于脚边地下。同张路和查士标的画中一样,《桃花源记》中提到的“犬”也忠实记录在图中,同一旁的小孩在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