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中最贤能的人,所养士人亦多杰出之人。他手下的侯赢、朱亥、毛公、薛公都是不凡的人才。信陵君一生大节在救赵却秦,而成其这一大功者,全赖乎其门客。正是因为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才有了其门下客的杰出表现。

信陵君救赵的故事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魏公子列传》里有非常详尽的描述,在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
信陵君成了败德之人?
我今天想讲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记载,但通过我的分析和推测,却极有可能是史实的情况。

在《魏公子列传》的最后部分,司马迁描述了信陵君去世的过程。因为魏王天天听到对信陵君的诬陷,不由他不相信,后来果然让人接替了信陵君的上将军之位。

信陵君知道由于遭诽谤再度被解职,于是称病不上朝,和门下宾客常常饮酒,直到深夜,喝烈酒,又多近女色,如此日夜淫乐有四年,最后终因过多饮酒而死。

看到这里很多人不禁扼腕叹息,堂堂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令秦人闻风丧胆的信陵君魏无忌居然如此落寞。
汉高祖的态度
我最初看到这段描述的时候,也十分感慨,但现在看来,这却未必是事情的全部真相。

因为在这后面还有另外一段描述。汉高祖刘邦未发迹时,多次听说魏公子贤能。当了皇帝后,每次过大梁都祭祀公子。

汉高祖十二年,打败英布军后又路过大梁,专门下诏令派五户人守护魏公子的坟墓,让世世代代年年四季都有人祭祀公子。
问题的答案
刘邦不会无缘无故的如此尊敬信陵君,道听途说的故事并不能打动人心。我的疑问,在《史记》中《张耳陈馀列传》里找到了答案。

张耳是魏国大梁人,他青年时代,赶上做信陵君无忌的门客。汉高祖刘邦为平民时,曾经多次与张耳交往,做客达几个月之久。秦灭魏国几年以后,才听说张耳、陈余两人是魏国的名人,就悬赏千金捉拿张耳,悬赏五百金捉拿陈馀。

只有亲身经历之事,才能描述得非常传神动听。因此,刘邦对信陵君魏无忌的了解,来源于信陵君的门客张耳。
被通缉的原因
秦灭魏后,悬赏捉拿张耳、陈馀,这件事本身就有很大的疑问。两人不过是名士,为什么会遭到通缉呢?而且还是在魏灭亡几年以后。

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他们是信陵君魏无忌的门人,一直秘密从事反秦的工作,他们手里掌握了大量的材料,也是反秦组织的首脑人物。因为有人告发,才暴露了身份,成为被通缉的对象。

陈馀曾经在赵国担任要职,赵王对于陈馀的建议也要言听计从,以至于未听从李左车的坚守之策被韩信击破,这充分说明陈馀的地位和影响力非凡。

张耳在刘邦统一天下后被封为赵王,刘邦将爱女鲁元公主许配给了张耳的儿子为妻。张耳的功绩并不突出显赫,但却成为异姓诸侯王,得到的封赏却远远超过了萧何、曹参等人。

合理的解释是张耳的身份不同,信陵君死后,张耳实际上成为了魏无忌的代言人,肩负反秦使命,秘密联络天下的反秦势力,同时培养反秦义士。
张耳的门徒,信陵君的信徒
而汉高祖刘邦,当时不过是张耳的门徒之一。这样一来,就可以合理解释刘邦对于张耳,对于信陵君魏无忌的态度。当然,享受到特殊待遇的还有陈胜。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句的人和刘邦都师出同门。

证据就是《陈涉世家》里记载,陈胜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他所封立派遣的侯王将相终于灭了秦朝,陈胜是第一个带头造反的人。后来,汉高祖刘邦专门派了三十户人家,在砀县为陈涉看守坟墓,并让他一直享受着祭祀。

又一个证据
我们都知道陈平是背叛了项羽而转投刘邦的,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引荐之人魏无知。刘邦一统天下后,魏无知因功被封侯,但他到底有什么功劳,史料中并无记载。

但从他推荐陈平刘邦便能委以重任这点来看,魏无知无疑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之人。如果说魏无知是信陵君魏无忌的后人,并且通过张耳的引荐来到刘邦手下效力,似乎这一切就能说得通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信陵君魏无忌一天不死,对秦国的威胁就一天存在。因此,秦人不仅要削夺信陵君魏无忌的权力,还要置他于死地。但想要信陵君魏无忌的命谈何容易,秦人的多次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不过最后信陵君魏无忌选择了主动放弃生命,因为对于魏无忌而言,死才是真正的开始。信陵君用自己的死麻痹了秦人,让他们丧失了目标和对象,而将自己的门客散布四方,变成了星星之火。最终就是这些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并将强秦推上了不归之路。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