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提到贾岛,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推敲”的故事,而“推敲”故事就源自贾岛这首《题李凝幽居》诗词。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里说到贾岛就不得不说孟郊,就好比说杜甫便不会绕过李白一样,贾岛和孟郊是中唐时期两位非常出色的诗人,苏轼曾经把他们两位的诗词称为“郊寒岛瘦”,认为贾岛和孟郊写出来的诗词让我们读来都能感觉出苦寒、消瘦的气质。两位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透露出来这种苦寒的气质,也只有在生活中确实体验过方能在自己的文字中加以提炼、升华,而这种极为特殊的气质在文字中加以文学写作的时候,是特别考究作者的文学功底,换句话说,就是非常考究两位诗人的用字水平、炼字水平,包括李白、杜甫、韩愈等等诗人都是如此,成就了大部分唐诗的一大特点。而《题李凝幽居》的“推敲”更是让人如雷贯耳。
《题李凝幽居》中李凝可能是诗人贾岛的一位朋友,这位叫李凝的朋友“幽居”则表明了李凝是位有才识的隐士,所以贾岛前往拜访求学。一个“幽居”便彻底描绘了这位朋友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不凡和才高八斗的学识。那么这个“幽居”到底是怎样一个“幽”法呢?诗词一开篇就写了。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说李凝住的这个地方是独居,没有什么邻居,住的周围呢也是杂草丛生,都长到院子里去了。这两句诗不是说贾岛这位朋友住的很荒僻,荒郊野外的,然后也不爱打扫,院子里的杂草丛生,若真如此那还怎么住人呢?或者说还有人住吗?这样写旨在营造李凝居住的环境确实很幽静、别具一格的氛围。这里以虚带实,用虚写来突出李凝的居住之地的“幽”。
接下来就是千古名句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记得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很矛盾,为什么矛盾呢?矛盾在时间上。贾岛去拜访朋友是在晚上,因为敲的是“月下门”,并且还是很晚的时间,月亮都爬上天空了。贾岛拜访朋友的时候,他还看到了门口的池塘边上的树上落着鸟儿,这就矛盾了。大晚上的,贾岛能看到远处树上的鸟吗?千里眼吗?显然不是。还有,是贾岛自己去拜访朋友所以敲门,可为什么又出来一个和尚来敲门了?贾岛是和尚?显然也不是。
所以这里如同上面两句一样,也是虚写,以虚带实,营造一份意境,并不是要写李凝的居住的真实环境,其核心还是要营造出李凝居住之所的幽静,强调前面的主题。那我们就可以按照这种意境去理解。
夜晚,在这荒园的池塘边树上落着鸟儿,它们已经安然入睡。这时候了,来了一位僧人来拜访他的朋友,僧人轻轻的敲了敲木门,木门发出的声音惊动了树上熟睡的鸟儿,使他们叽叽喳喳的叫了起来。这两句诗其实就是以动写静,以静衬幽。让静更静,让幽更幽。实际上哪有什么鸟儿夜宿吃边树,哪有僧人月下敲门,这都是诗人心中所想,旨在采取这种手法更能表达幽居之幽。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的是诗人离开李凝的居所之后所见。诗人走过石桥之后往前走,发现原野上的景象大有不同。但是这又有问题了,不是晚上去拜访朋友吗?为什么还能远处的草原的景色了?所以还是在写意。“移石动云根”是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云是触石而生,也就是说认为石头是云的根,天上飘的云是在山间的气息触碰到石头,然后生长出来到天上变成云。这两句总的意思就是说诗人过桥之后看到了不同的景色。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说“我”暂时离开此地,但是我还会回来的。因为我们两个早已约定好,我们一起归隐山林,不辜负这个约定。
所以,整首诗看似是写贾岛拜访朋友,但其实都在写李凝的居住之地的幽静,表明了幽居之人的情怀以及贾岛的向往。
对于整首诗,最著名的当然也就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了,并且还有小故事。
据说贾岛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对这两句诗下了很大的功夫,到底是“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了?他一直犹豫不决。如果贾岛只是写实,实事求是的写,便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是敲门那就是敲门,是推门那就是推门,可是整首诗贾岛都是在以虚写实、写意,敲门时有声音的,刚好符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而推门则少了很多味道,没有了太多的声音也就没了以动写静的意境了。
贾岛一直在思索着两个字,思来想去,走路便出了神,刚好碰到了韩愈。韩愈是什么官呢?韩愈是京兆尹。京兆伊就是唐朝首都长安市市长,就是如同现在北京市市长。贾岛冲撞了市长的队伍,所以左右卫士便把贾岛捉到韩愈的面前。贾岛就说明缘由,以实相告,说“我正在琢磨推、敲这两个字呢,不知道用谁好。”我们都知道韩愈也是一位大诗人,碰到这种事情,文人情怀自然而然的表露出来。韩愈被贾岛的这种咬文嚼字的功夫所吸引,便下马和贾岛一起研究起来,最终确定为敲字。从此之后,韩愈和贾岛成为莫逆之交。后来得益于韩愈帮助,贾岛还考中了进士。韩愈对贾岛是很器重的,他有诗《赠贾岛》说: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
说孟郊死后,天下换了颜色,风云都觉得从此没有了人才。而上天担心人世间文章断绝,便在人间又生了贾岛。足见贾岛在韩愈心中的地位。
至于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呢?个人觉得故事虚构的可能性较大,无论从年代上、还是两个人的身份上,以及两个人的官职对应的时间,都有出入,不成立的。但是我们还是很愿意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因为我们对贾岛这种刻苦读书、认真细致的态度印象深刻,内心喜欢这种风格。当然了,贾岛的这种认真严苛的态度,也有局限性,最明显的就是这首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千古名句,可你知道这句诗的上边的诗句和下边的诗句吗?答案就是不知道。这就说明了,上句和下句的文学水平相差很大,这就是局限性。炼字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但意境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