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开东土有二宗,法眼云门五派灵源通性海。称南方第一寺,垂柽枯木千秋胜迹镇名山。”金庸笔下的天龙寺是一座浸润了无数江湖侠义的寺院,他在书中所注“天龙寺在大理城外点苍山中岳峰之北,正式寺名叫做崇圣寺,但大理百姓叫惯了,都称之为天龙寺。”大理国的天龙寺就是我们所说的“崇圣寺”。
崇圣寺背后是终年积雪不化的苍山,脚下是潺潺流动的洱海,汇集了大理国山与水的灵气,崇圣寺更多了几分神秘与圣洁。
崇圣寺三塔由崇圣寺与三座宝塔组成,尤以三塔闻名于世。崇圣寺始建于唐朝南诏丰佑年间,三塔中的主塔名为千寻塔,始建于南诏时期,南北两座小塔建于宋朝大理国时期。因三塔修建时间晚于崇圣寺,且坐落于寺院之中,故塔以寺名。
三塔是典型的滇南建筑风格,外围采用低调沉稳的金木色,远远望去犹如擎天柱一般耸立云霄,却不似普通的佛塔那般盛气凌人,与身后面前的苍山洱海的性格十分相像,温和厚重,亲切自然。
南诏国时期,大理频繁发生重大水灾,致使当地民不凋敝、极端苦楚。由于南诏国时期佛教盛行,并流传有“宝塔镇河妖”的说法,于是当地政府斥资修建了千寻塔,并在塔前篆刻“永镇山川”四个大字。
千寻塔自诞生至今已走过12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从那以后大理国再没有令人困扰的天灾,据资现实,千寻塔修建后共经历了大大小小30余次地震,却不曾伤及毛发半毫,后又修建南北两塔共同保佑一方土地国泰民安。
按照中原地区的常识,宝塔的文物大多藏在地下数十米的地宫中,但崇圣寺三塔却是个例外,它的宝物被藏在塔顶,即天宫内。在这座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发掘出的文物珍宝。
在崇圣寺三塔中共发掘出六百八十多件文物,包括经书、佛像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经历千年岁月洗礼的文物,虽然已经锈迹斑斑、残破几许,但依然能从文物中找到当时文化生活的影子。
有些文物如今看来,依旧精美华丽、做工优良,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准和工艺手段,对研究大理国的文明发展史有着重要作用。
天宫的出现,说明佛教在传入中国的几百年间,已经特殊化地融入儒家文化环境当中。古印度没有地宫一说,他们往往会把佛舍利藏在塔刹、塔龛或埋入塔内,三塔的宝物却藏在塔顶,这既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完善。
通体石炭,每层出檐,华美大气,崇圣寺三塔俨然已经成为大理的地标性建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今日翻阅金庸老先生的《天龙八部》,对书中描绘的大理国向往不已。以佛学化解社会矛盾与干戈的大理国,三百多年间均未发生大规模战争,想必也是在灵山秀水的养育下,用佛法普度众生的思想,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静静守护着苍山洱海。(图/文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