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清代唯一明立的皇太子,治国理政之才,为人口口称道,康熙帝对其宠爱有加,为何却在短短四年之内被两次废立?在康熙帝晚年九子夺嫡的血雨腥风之中,又为何这位皇太子却率先出局?
欲求甚解,还需从胤礽的身世说起。虽生于奇闻倍出的深宫之中,但胤礽的身世仍旧显得十分特别。
他的生母——康熙帝最为宠爱的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在生下胤礽之后便因难产去世了,这让一直对其宠爱有加的康熙帝感到深深的愧疚与不舍,而对于这位皇子,康熙帝更是把对逝去皇后的情感和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一股脑的倾注在他的身上:“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在胤礽仅一周岁时,康熙帝便将其立为皇太子,这在之前的历朝历代都是十分罕见的。
如果说此时刚满周岁的胤礽被立为皇太子,仅仅是因为康熙帝对其生母的宠爱,爱屋及乌,那么此后胤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表现,则是更加坚定了康熙帝将其培养成皇储的决心。
长大后的胤礽聪慧好学,能文能武,德才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能背诵历代流传的诗词,弓马骑射,更是样样精通,深得满人马上功夫之精髓。面对胤礽如此表现,康熙帝喜上眉梢:“皇太子自幼读书,深明大义,必然谨慎。上则祖庙社稷之福,下则臣民之造化也。朕不胜喜悦。”这位一出生就被当作皇储培养的阿哥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在康熙帝亲征葛尔丹、数次南巡期间,胤礽奉旨监国, “监国”顾名思义即代为行使皇帝之权力,在此期间,胤礽将朝廷大小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极大的减轻了康熙帝的负担:“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当时的胤礽,正值青年,意气风发,能文能武,且颇有治国理政之才,在康熙帝眼中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后继之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所有人都看好的皇太子,在康熙帝的晚年,却被两次废立,并最终弃之不用。
胤礽从举朝称善的唯一皇储,到大逆不道的国之罪人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纵观太子的废立经过,可以一窥其被废的真正原因:
一、父皇溺爱,性情大变
这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子从一出生就寄托了康熙帝对其因殷切的希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位皇子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为人称道的,然正因为康熙帝对其特殊的溺爱,胤礽的性格变得乖张暴戾,再加上常年的太子生活,让他如履薄冰,以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重压之下他的性格开始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胤礽开始经常的鞭挞太监,宫女,经常因琐事当面顶撞康熙帝,在康熙帝亲征生病期间,受命前来侍驾的胤礽看到康熙病容,竟然没有丝毫忧愁的样子,这让康熙帝大为失望,认为这个儿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再加上十八阿哥胤衸重病,胤礽作为皇兄对其表现出的漠不关心,这种种作为令康熙帝渐生废储之心。
二、天无二日,国无而主
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尤其是清王朝的皇帝是绝不会允许有侵犯自己皇权的事情发生的。明代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并严另后继之君不可再立丞相,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皇权与相权之争,保护神圣的皇权不受侵犯,而如今,皇太子的存在,即造成了皇权的与太子之权的冲突,为了锻炼太子,康熙帝允许其监国理政,不可否认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康熙帝分担了很大压力,但是同样,太子监国理政会不可避免的培植出属于自己的势力“太子党”,这样一来,天二日,国二主,两个中心的存在必然严重侵犯皇权,“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是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对其帝位构成威胁的胤礽,已经不可能再真正成为康熙帝心中的储君人选,他的悲情结局业已注定。
三、九子夺嫡,权衡之计
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也终于步入了晚年,在经历了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围绕着皇储之位的争夺也愈演愈烈。诸皇子之间貌合神离,尔虞我诈,甚至刀兵相见,空悬的太子之位牵动着每一位皇子的神经。
回顾前明,诸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而反观清朝诸王则是:“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康熙帝的本意,乃是锻炼皇子的能力,以期其可以为国效力,毕竟家天下的观念在封建帝王的心中根深蒂固,始终认为自己的儿子才是最可信之人。
而事情的发展却不以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诸位皇子各封爵位,对内理政,对外领兵,事无巨细,无所不总。而皇子各自建牙开府吸纳各方人才,又形成了各自的集团党羽,如此局面下,诸皇子之权很容易与皇权之下的太子之权产生冲突,人人想要取而代之。
在康熙帝的晚年,两次废立太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将太子置于明堂之上,一来可以震慑众人,二来也可缓解诸王争储的矛盾,第三也可为康熙帝真正选择的后继之君作掩护。
胤礽五十一岁死于幽禁之地紫金城咸安宫,生前做了三十七年的太子,可以说,胤礽的心情是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转变的。周岁便成为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儿时的胤礽无疑是幸福的,虽然生母早逝,但康熙帝却对其溺爱有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漫长的等待磨平了他的棱角,也磨灭了他的希望,他再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英才,漫长的三十七年,仿佛近在咫尺的皇位却又那么的遥不可及,也许,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这一生最大的不幸便是有一个长寿的父亲,长寿的皇帝对国家而言是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而对于太子来说,简直就是噩梦,我们可以想见他这三十七年来处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可以想见他望眼欲穿又终成黄粱一梦。
胤礽之所以被两次废立而终不为所用,并不在于他的能力底下,对于胤礽的治国才能,即使在后来康熙帝对其失望透顶之时,仍旧予以承认。胤礽的悲情结局是必然与偶然的双重结果,古代封建制度下的立储制度会必然会将他推向风口浪尖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而康熙帝的长寿实乃古今帝王中所罕见,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他翘首盼望了一年又一年,终经两废两立,棱角磨平,心如死灰,苦心孤诣三七载,竹篮打水一场空。